摘 要:大學校園作為國家人才資源儲備庫,大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書香校園、乃至書香社會的建設都至關重要。隨著互聯網發展,大學生的閱讀時間被日益壓縮,閱讀碎片化、功利化、通俗化,情況不容樂觀。如何建設氛圍濃厚的“書香校園”是高校教育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本文探究了在高校教育中以工作坊的模式建設書香校園的路徑,通過資源整合、體系化建設,推動書香校園體制建設,從而助推大學生閱讀習慣養成及閱讀素養提升。
關鍵詞:書香校園;工作坊;閱讀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2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2016年在關于《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的講話中強調,第一是回歸常識,而教育的常識就是讀書,要圍繞讀書來辦教育,積極引導師生閱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馬列經典、中外傳世經典和專業經典等[1]。對大學生來說,大學時代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黃金期,更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建立的關鍵期,書籍中蘊含著人生哲學和成長道理,對幫助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關重要。但在信息化時代特別是受到網絡移動端的沖擊,大學生的閱讀趨于碎片化、功利化和通俗化,閱讀時間不足,閱讀門類單一,閱讀情況不容樂觀。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導大學生養成閱讀習慣,發揮閱讀在大學生教育管理等工作中的育人作用,營造濃郁的“書香校園”氛圍是高校教育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一、書香校園建設現狀及困境
(一)書香校園建設現狀
為了解大學生閱讀習慣及對于閱讀活動的需求,我們設計了針對山東大學(威海)本科學生的一份調查問卷。問卷面向山東大學(威海)文科專業及理工科專業共計121名本科生發放,收回有效問卷121份。通過對大學生閱讀行為及需求的調研發現,大學生對閱讀有較為正面的認識,有94.21%的大學生認為閱讀習慣的養成對大學生發展意義重大,有97.52%的受訪學生認為應該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對閱讀頻率的調研中了解到,有57.85%的學生能做到每周閱讀4—6次,33.05%的學生每周閱讀1—3次,9.1%的學生每月閱讀少于4次。這表明大學生群體是有主動閱讀意識的,但閱讀的頻率相差較大。通過對讀書推廣活動參與情況調研,有61.98%的大學生愿意主動參加讀書活動,而其中有43.21%的同學會更愿意參與線上的讀書活動,50.25%的大學生更愿意參與線下面對面的讀書推廣活動。這表明,大學生群體對讀書活動有著較大的需求,而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對活動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這對教育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二)書香校園建設困境
現階段各高校對大學生閱讀行為培養較為重視,特別是利用讀書節等重要節點打造形式多樣的讀書推廣活動,實現了讀書活動“遍地開花”的良好氛圍。但就活動開展情況和學生參與情況分析來看,讀書活動的育人效果發揮不明顯。結合目前高校書香校園建設的體制機制,高校書香校園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運行機制不完善。目前各高校書香校園建設的主體多為圖書館或二級學院,沒有形成“共下一盤棋”的共建模式,導致活動資源分散、活動涉及面小,活動效果難以保證。
2.活動內容同質性嚴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針對閱讀方面的文化建設活動沒有進行有效的統籌安排,形式較為單一,目前多以圖書推薦、講座等形式進行閱讀推廣。而且活動平臺較為單一,多以線下活動為主,對學生較為關注的線上平臺并未有過多的涉及,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較低。
3.活動零散,體系性不強。由于沒有統一的工作運行機制,書香校園活動組織不成體系,各級部門多會選擇在“世界讀書日”前后集中開展相關活動,沒有形成循序漸進的育人模式,且活動針對性不強,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感較差。
二、工作坊模式下書香校園建設路徑——以山東大學(威海)悅讀工作坊為例
工作坊(workshop)是教育學領域中常用的方法,通過工作坊模式可以建立起一個多人數共同參與的、較為穩定的場域和過程,通過督導、引導,幫助成員獲得更好提升[2]。悅讀工作坊是以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為指引,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為目標,以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為主線的多平臺、多途徑校園閱讀推廣平臺。悅讀工作坊先期面向山東大學(威海)優秀學生干部、學生黨員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在推廣宣傳過程中,也由優秀學生以點帶面輻射宣傳,帶動更多學生參與活動中。
(一)“悅讀”版塊借助教師和優秀朋輩的影響力引導學生走進閱讀、自發閱讀
1.搭建講座平臺,走近名家大家,體悟閱讀魅力
工作坊集學校全力,打造文化精品——“悅讀講壇”,從師者角度面向青年大學生進行讀書心得分享和交流,講座貼合學生需求,緊跟時代脈搏,實現大學生價值觀引領和世界觀塑造。
2.搭建網絡平臺,營造全方位閱讀環境
悅讀工作坊利用寒暑假推出“21天讀書打卡”活動,活動依托QQ群、微博等互聯網平臺,學生參與熱情高,在活動官方微博賬號發布的話題“21天變身閱讀達人”收獲了近149萬閱讀量,2 433次討論量。拓展線上活動平臺,利用官方微信平臺發起好書推送欄目,定期推送優秀書目;結合喜馬拉雅等網絡閱讀融媒體資源,發布“為你讀書”“朗讀者”等音頻欄目,打造學生喜愛的讀書網絡教育精品。
3.搭建活動平臺,引導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養成
悅讀工作坊廣泛開展“圖書征集活動”,鼓勵專業教師參與到書香校園建設中,教師結合青年學生面臨的成長困惑、專業學習要求、人生觀價值觀構建等特點進行圖書推薦。
(二)“閱享”版塊著重激勵學生將閱讀效果內化,引導學生深化閱讀成效,提升文化內涵
閱讀要做到“動口、動手、動心”,這對大學生提高閱讀力非常重要[3]。工作坊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時,注重引導大學生將閱讀效果內化。
1.搭建交流平臺,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養
引導大學生將閱讀所知進行知識吸收和轉化,組織“閱享沙龍”發表交流活動,邀請大學生擔任主講人,借助朋輩力量推動讀書習慣養成,實現以書會友。在系列“閱享沙龍”活動中,大學生參與者展現了極佳的邏輯思維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通過朋輩分享引導更多的學生走近閱讀,尋找志同道合的“書友”。發動專業導師的力量,組織黨員師生攜手開展讀書沙龍,邀請專業導師分享讀書經歷,引導廣大學生黨員正確認識國際形勢和國家發展大勢,實現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引導和教育。
2.搭建競賽平臺,以比賽促成長,全面提升綜合能力
舉辦讀書征文比賽,讀書征文也是展現閱讀效果的重要方式,鼓勵學生撰寫讀書感悟,在培養閱讀習慣的同時,增強文字表達能力。舉辦微黨課比賽,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黨史國史等相關閱讀知識累計進行顯化。舉辦主題辯論賽,搭建平臺將讀書效果進一步外化。
3.搭建實踐平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閱讀效果
依托校級刊物和官方微信公眾號建立書評發布平臺,對學生形成較好的激勵作用,引導學生在閱讀后撰寫書評感悟,并進行規范的文字“輸出”。打造與閱讀推廣項目相關的社會實踐、科研立項等實踐平臺,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深入了解社會閱讀現狀,并以點帶面,將書香文化氛圍在社會加以推廣,推動書香社會的建設。
三、成效與啟示
悅讀工作坊通過舉行講座等教育活動及讀書打卡等實踐活動,借助互聯網等融媒體平臺,以學生樂于接觸、易于參與的方式推動書香校園文化建設。
(一)工作坊模式下書香校園建設育人實效
1.服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人格塑造
將書香校園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引導大學生讀好書、好讀書,完善人格培養體系,通過邀請專業老師進行書籍推薦,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樹立清晰的人生目標和規劃,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2.服務學生閱讀習慣養成,助力專業提升
學生的閱讀能力穩步提升,主動閱讀習慣初步養成。通過相關閱讀推介活動的開展,從閱讀方法、書籍選擇、讀書技巧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指導,參與活動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在全員閱讀的氛圍下,大學生加入主動閱讀的行列中,學生的閱讀書目更加廣泛,涉獵知識面也更加多元。
3.服務學生素質拓展提升,助力全面發展
悅讀工作坊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在增強學生閱讀能力和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開展主題辯論賽、讀書征文比賽等比賽活動,引導學生將知識外化,促進邏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通過搭建交流平臺,學生對書籍形成了更為深入的理解,綜合素質有了明顯進步。
(二)工作坊模式下書香校園建設育人優勢
1.發揮全員育人功效,形成合力助推書香校園氛圍營造
借助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學科優勢和學術資源,不斷完善活動內容,保證每場閱讀活動均有專業老師指導,極大提升活動質量,實現活動高層次、高水平發展。專業教師參與人次54次。
2.全過程打造書香校園,探索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協同育人
結合學院專業特色,專業閱讀課、文化歷史平臺課等第一課堂的實踐教學內容為悅讀工作坊活動內容的選取方向,通過悅讀工作坊開展的第二課堂閱讀活動可以配合第一課堂如閱讀分享等學習活動要求,積極探索課堂內外全過程的協同育人。通過參加閱讀活動,對學生專業學習有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學院現已組建兩支科研立項團隊,對日韓著名書目中的文化現象進行研究,促進了專業水平的提升。
3.發揮融媒體功能,打造全方位育人平臺
悅讀工作坊真正實現了“學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做到哪里”的育人要求,除了開設傳統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并努力開發學生日常接觸較多的文化類傳播平臺及短視頻平臺,努力將悅讀工作坊的文化產品通過更加多元的途徑進行傳播,增強活動的傳播力和吸引力。
四、結語
閱讀教育對培養青年大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品格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青年學生鑄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閱讀的深度和廣度也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和精神境界[4]。大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對大學生生涯發展至關重要,高校教育在做好知識傳授的同時,也需要加強文化引領,工作坊模式具有體系化、精準化的育人優勢,在書香校園建設中可以發揮較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萬玉鳳.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3).
[2]左靖,董冰峰主編. 工作坊 藝術家是如何工作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聶震寧.關于書香校園建設之我見[N].中華讀書報,2019-6-12.
[4]王肖.基于“人本主義”理論的大學生閱讀養成教育探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收稿日期:2020-3-2
作者簡介:丁玲(1992—),女,山東泰安人,山東大學(威海)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