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芳
〔摘要〕 自由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將自由問題納入唯物史觀視野,提出了自由的來源和條件、自由的本質和自由的實現等問題。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中國展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國家獨立是個人自由的根本前提,經濟富裕是個人自由的物質保障,民族富強是個人自由的堅強后盾。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必須處理好三對關系:在價值理念上,處理好自由與平等的關系;在經濟發展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國家治理上,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平等,公正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20)05-0074-08
自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疫情防控效果如何,考量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政府動員力、民眾認同感直至制度的有效性,為人們重新思考自由與必然、自由與平等、自由與國家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中國化表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面,為此,系統總結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科學內涵,梳理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在當代中國的展現,對于新時代人們破除在自由問題上的思想迷霧和實際障礙,對于理解中國之治的顯著優勢,具有重要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豐富內涵
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不僅追求個人自由,更在追求無產階級的社會自由。馬克思最早在博士論文中就開始探討自我意識的自由問題。大學畢業后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開始關注現實社會人的自由權利特別是出版自由問題。《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批判了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理論,闡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并提出了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問題。之后,馬克思轉向經濟學研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的本質在于自由自覺的勞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兩個轉變”,開始從實踐的角度思考自由問題。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比較系統地考察了自由、平等觀念的歷史發展,闡述了自由與必然、自由與平等的辯證關系,提出無產階級自由觀、平等觀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詳盡考察,肯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在促進自由方面的歷史貢獻,但同時又發現,商品交換自由、勞動力買賣自由的實質是資本的自由、資本家的自由。在資本主義社會,一部分人的自由必須以另一部分人的不自由為代價,勞動者的自由僅僅體現在形式上,資本的自由才是這種形式背后的本質。
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認為自由是一個主體性、歷史性范疇,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在提高生產力和推進自由方面的貢獻,同時也反思和批判了資本主義條件下自由的異化,探討了自由的來源和條件、自由的本質和自由的實現等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觀,內涵豐富,特點鮮明,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自由思想史的新紀元。
(一)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的喪失是人異化的體現
首先,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的主體是人。“沒有一種動物,尤其是具有理性的生物是戴著鐐銬出世的。” 〔1 〕67馬克思認為,人是有理性的類存在,人的自由是與生俱來的,自由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機統一,在于人們自由地實現著自由。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 〔2 〕152,自由的主體不是啟蒙思想家所說的抽象的個體,而是使用實踐力量改變世界和改變自身的人。
其次,自由是人自我實現的能力,是人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部分。馬克思認為:“自由不僅包括我靠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樣生存;不僅包括我實現著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實現自由。” 〔1 〕77
最后,自由的喪失是人異化的表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是自由自覺的類存在物。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勞動發生了異化,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變成了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2 〕56。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揚棄這種異化現象,恢復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
(二)自由的實現程度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水平的制約
首先,自由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認識和評價歷史上的自由觀,應該考察它和“現實利益”的聯系。人的思想包括關于自由的認識,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人自由的程度,生產力越發達,人的自由度就越高,生產力水平越低,人的自由度就越小。恩格斯指出,雖然就其對人的解放而言,摩擦生火超過了蒸汽機的發明,但是這并不能否定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巨大生產力所帶來的解放性變革,并且只有借助這些生產力,才有可能實現沒有任何階級差別、沒有對個人生活資料的憂慮的社會狀態,人們也才能夠獲得真正的人的自由,享受與自然規律和諧一致的生活 〔3 〕126。所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人的真正自由的必要條件。
其次,自由的內容和實現自由的方式是具體的、歷史的。從廣義上來說,自由包含著人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人自身的自由。就社會自由來說,自由體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包含著財產自由、教育權利自由、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等。在實現自由的方式上,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實現自由,到從法權保障、基本社會制度保障、社會福利制度保障,如此等等,這其實就是實現自由的歷史過程,就是人與自然、與社會以及人自身和諧發展的歷史進程。
最后,社會分工與自由的辯證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比較詳細地分析了人類社會分工及其與實現自由的關系。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長和人口的增多,分工也發展起來。分工使得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生產和消費、勞動和享受彼此分離,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馬克思認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那么人的活動就是一種異己的、對立的力量壓迫著人 〔2 〕161-165。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人們才可以去除職業的烙印而隨自己的興趣做事,從而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
(三)自由在于對必然的認識和客觀規律的把握
自由和必然是哲學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一對范疇。唯心主義夸大人的自由意志,認為人們可以不受任何外在條件限制自由地決定一切,從而陷入主觀唯意志論;而形而上學則否定人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是必然性的奴隸,從而陷入宿命論。黑格爾第一次在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上把二者統一起來,認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這篇經典文獻中,批判杜林在自由問題上的折中主義和自相矛盾,第一次在唯物主義基礎上闡明了自由與必然的辯證關系。“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能力。” 〔4 〕491-492只有認識了客觀規律并利用它為一定的目的服務,人們才有自由。所以,人的判斷和認識越自由,這個判斷和認識所包含的必然性就越大,猶豫不決看似在許多不同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決定中任意進行選擇,其實正好反映了他被支配對象所支配的不自由。
自由和必然都是歷史的產物,其發展的程度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相一致。恩格斯指出,自由建立在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對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規律掌握得越深,人的自由度就越大。當人們最初從動物界分離出來時,和動物一樣是不自由的;人類在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4 〕492。
(四)勞動是自由的重要源泉
自由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而且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去認識自然、順應自然以及改造自然,以實現社會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所以說,自由思想產生的源泉是勞動實踐,離開了實踐活動就不會有人的自由。
馬克思區分了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認為只有對自由時間的占有才是衡量人發展的尺度。時間作為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和順序性,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性維度。古希臘哲學家就把自由和自由時間聯系起來,認為只有占有自由時間,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在古代希臘,奴隸主正是因為有自由時間,才會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城邦政治活動,從而成為城邦公民。馬克思指出:“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 〔5 〕532馬克思把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區分開,認為自由時間是人們從必要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出,人們可以在自由時間中展現自我的社會本性,從事科學、藝術等活動,在藝術、科學等方面自由發展自己的愛好,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在馬克思看來,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人全面發展的條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的統治使工人的自由時間喪失了。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由于廢除了私有制,消除了勞動異化,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的對立才會最終消亡。
(五)個人自由只有在社會共同體中才能得到實現
把自由問題歸結于“抽象的個人”問題,是西方自由主義的傳統,啟蒙思想家洛克認為自由是一種能夠做出選擇的能力,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在其社會性,“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2 〕199。馬克思認為,所有的自由都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之下的自由,自由的實現程度和所在社會關系的公正合理程度成正比。人類追求自由的歷程就是逐漸改造與人的自由不相適應的社會關系,打破舊的社會關系對人的自由的束縛,從而創造更合乎人性的社會關系的過程。〔6 〕127-133
馬克思區分了人的發展的三種形式或者說是三個階段,為我們理解個人自由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提供了分析框架。馬克思指出,第一階段是以人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社會,人從屬于共同體,充當著共同體的工具角色,離開共同體個人不能生存,更談不上擁有真正的自由。第二個階段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個人從共同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獲得了人身獨立和自由。但是工人為了生存,必須“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給資本家,工人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所以,自由在這個階段是形式的、是異化的。第三個階段是自由個性階段,這個階段中的人是真正自由的人,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由個性,發展各項愛好,提升全面能力,人的整個內涵豐富了,實現了人的本質的回歸。當然,這一切有賴于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社會財富的充分涌流,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界限消失,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等,馬克思將這個階段概括為“自由人的聯合體”。自此,人類社會實現了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跨越。
未來社會并不是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巴枯寧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危害,闡述了自由與權威的關系。巴枯寧反對一切權威,反對政治革命,反對國家政權,主張自由是個人的絕對權利,是道德的唯一基礎,未來社會是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巴枯寧濫用權威字眼,指出沒有權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動,沒有統一的和指導性的意志,就不可能有任何合作。并指出:“我想知道,如果鐵路是按照誰不愿意服從規章制度的權威,誰就可以不堅守自己崗位的原則去管理,那么好樣的巴枯寧是否會把自己肥胖的身軀托付給鐵路列車,而這種規章制度在任何社會中都比巴塞爾代表大會所通過的條例更加權威得多!” 〔7 〕372針對巴枯寧提出的國家是不自由的源泉,國家創造了資本,資本家只是由于國家的恩賜才擁有資本,所以必須首先廢除國家,資本就會自行完蛋的錯誤思想,恩格斯指出,“我們的說法恰好相反:廢除了資本,即廢除了少數人對全部生產資料的占有,國家就會自行垮臺” 〔8 〕501-502。這個思想馬克思在1875年《哥達綱領批判》中得到繼續闡發和完善,認為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必然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所以,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所倡導的民主是偽民主,所實行的自由聯合是絕對的暴政,所設想的未來社會是主觀臆想。
二、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中國化展現
馬克思主義從上世紀初傳入中國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政黨的誕生,到一個新型民主國家的出現,再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現代歷史的發展進程,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存和生活樣態,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的重組和變遷。歷經磨難的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路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人民在尋求自由、獨立和解放的歷史中,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展現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內涵,賦予其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制度特色。
(一)國家獨立是個人自由的根本前提。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經過了艱辛探索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華民族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確立了社會主義自由觀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追求自由的歷史表明,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恩格斯曾經在《反杜林論》中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 〔3 〕492,毛澤東深化和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了自由是對世界的改造。這是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自由觀運用于中國實際的具體表現,成為其自由思想的獨特內容,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一步一步走向勝利。毛澤東性格中好斗的一面,可以追溯到少年時期與父親的斗智斗勇。投入革命生涯中的毛澤東的好斗,其實質是在同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斗爭,是在領導中國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他曾經說:“人們為著要在社會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會科學來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人們為著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 〔9 〕269“改造”一詞,形象地反映出毛澤東自由思想蘊含著強烈的斗爭性 〔10 〕97-99。而唯有經過這樣的“改造”,自由才會成為人民的歷史。
對于近代中國來說,國家獨立是個人自由的政治前提。由于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野蠻入侵,近代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壓迫人民的三座大山,這是阻礙人民追求自由解放的三大障礙。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隨著日本帝國主義鐵蹄在我中華大地上踐踏,國將不國還談什么自由!亡國奴是不能奢談自由與平等的!為了團結更廣泛的力量加入到抗日民族戰爭中,毛澤東提出,必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毛澤東曾這樣說,要挽救中國,戰勝日本,避免淪為殖民地的危險,惟有實行民主政治,給予人民以參政的自由 〔11 〕500。正是因為新中國的成立,國家有了國格,有了主權,人民才有尊嚴和自由。
社會主義制度是個人自由的條件和保障。1956年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得以確立。首先,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從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的自由,充分體現了自由是階級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其次,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是在對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從此我國憲法為實現人民自由提供了基本保障。憲法規定了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規定了實行依法治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結社、集會、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自由的基本內容。
從1957年的反右擴大化,到1958年的“大躍進”,再到十年“文革”,中國社會主義主義建設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社會主義探索中經受的這些挫折盡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對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迷失無疑是重要原因。晚年毛澤東過分強調自由的階級性,誤判和夸大了階級斗爭形勢,忽視了民主法治建設,無政府主義泛濫,人民的自由走進了虛無主義的誤區,所有這些,歸根結底,是違背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所付出的代價。
(二)經濟富裕是個人自由的物質保障。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帶領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世界接軌,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奠定了社會主義自由的經濟條件和物質保障。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超凡的政治膽識和魄力,沖破了“左”的束縛,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并將之貫穿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中,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篇章,這是鄧小平自由觀的重要時代特點。在經濟領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空前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有效方式,以自由、開放、競爭的優勢激活了社會主義經濟,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為人們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經濟條件和物質保障。在政治領域,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處理好民主和法治的關系,堅持經濟建設和民主法治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重要論斷,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從根本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所堅持的唯物主義立場。
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世紀之交,面對蘇東劇變、國內發生政治風波的嚴峻復雜的局面,著眼于“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積累了管黨治黨的豐富實踐經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自由觀上的一次與時俱進,在這一時期,我們黨提出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區域均衡發展;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提出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依法治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人民自由全面的發展穩步提高。
最后,法治是解決自由與平等問題的根本出路。解決自由與平等問題有三種思路,市場經濟的自發解決,強勢政府的強制解決,法治政府的公平解決。前兩種已經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實踐所否定。公平是制度的首要價值,已經深入人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更表明了法治對實現自由的根本性。
(二)在經濟發展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各種經濟理論必須回答的主要問題,也是不同經濟體制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從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來看,西方國家在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上,國家干預主義和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理論交替占據主導地位。其中包括最早提出“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義,主張通過國家干預來糾正市場缺陷的凱恩斯主義,反對國家干預和倡導市場自動調節的新自由主義,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出面救市所反映的新凱恩斯主義。英國沃里克大學科林·克勞奇教授在《新自由主義不死之謎》一書中提出,市場與政府之間的對抗成為許多社會的主要政治沖突,而企業的力量能夠改變這種狀況,特別是巨型企業能夠主導整個社會的公共生活 〔12 〕4-5。問題的實質在于,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無論如何理解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都無法擺脫資本主宰自由的命運。
40多年的改革開放史,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歷史,也是政府和市場關系不斷調整和完善的歷史。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了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一系列重要論斷,這為我們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指明了方向。當前,全球疫情肆虐,經濟動蕩,如何盡快走出低谷,提振市場信心,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考驗著各國政府的智慧,也彰顯了不同制度的優劣。
首先,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也被歷史證明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經濟。在市場配置資源過程中,企業是主體,價格機制是核心,市場體系是基礎,完善的市場秩序是保障。市場在傳遞和處理經濟信息、校正供求失衡、協調利益關系以及鼓勵變革創新、提高質量效益等方面均具備獨特的優勢。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然存在著市場主體活力不足、市場秩序不規范、市場競爭不充分等問題,必須給市場松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其次,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堅持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政府職能由管理具體事務到提供公共服務、由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到加強宏觀經濟調控、由直接配置資源到簡政放權和彌補市場失靈等。從根本上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是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最后,促進市場和政府有機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指導下,把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的要求,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把市場“看不見的手”和政府“看得見的手”有機統一起來,揚長避短,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和優勢。
(三)在國家治理上,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現代國家治理中必然面臨的重大問題,是考驗執政者智慧的時代難題,堪稱當代的“斯芬克斯之謎”。曾擔任美國總統顧問的經濟學家阿瑟·奧肯認為,效率和平等的關系是關乎國家發展的重大抉擇,“如果平等和效率雙方都有價值,而且其中一方對另一方沒有絕對的優先權,那么在它們沖突的方面,就應該達成妥協。這時,為了效率就要犧牲某些平等,并且為了平等就要犧牲某些效率。” 〔13 〕86他所說的平等,主要是指結果的平等,結果的不平等和促進效率之間的關系,就是我們所說的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我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改革開放,針對的是計劃經濟時期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和吃“大鍋飯”的低效率。1993年,黨中央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黨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十七大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九大報告有12處提到公平,指出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可見,一部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逐漸調整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歷史,是逐漸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過程,是在形式平等中逐漸實現實質平等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真正實現自由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賀 來,葛宇寧.馬克思哲學自由觀的三個基本維度〔J〕.社會科學研究,2014(03):127-133.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李秀亞.論毛澤東自由思想〔J〕.湖北社會科學,2004(04):97-99.
〔11〕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科林·克勞奇.新自由主義不死之謎〔M〕.蒲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3〕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重大的抉擇〔M〕.王奔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呂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