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目的:探討鎖定鋼板微創在四肢近關節端骨折治療中應用的臨床效果,從而為四肢近關節端骨折的治療提供理論支持。方法: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有2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鋼板鎖定內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則采取鎖定鋼板微創進行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四肢近關節端骨折患者采取鎖定鋼板微創治療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促進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并推廣。
【關鍵詞】鎖定鋼板微創;治療;四肢近關節端骨折;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2
四肢近關節端骨折是四肢骨科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主要是指四肢骨骼完整性或連續性的中斷或是喪失,多由暴力因素導致,如車禍、摔傷或鈍器傷等。四肢近關節端骨折的主要臨床表現有關節部位的疼痛、腫脹以及一些專有體征如畸形、反常活動、骨摩擦音等,其不但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而且還會導致患者的關節功能出現障礙,從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1]。因此本研究選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骨科病房收治的4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從而探討在四肢近關節端骨折治療中應用鎖定鋼板微創治療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在我院骨科進行治療的40例發生四肢近關節端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20例患者,本研究所選患者均為四肢近關節端骨折患者,并且均通過倫理委員會篩選。其中觀察組有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齡為26-45歲,平均年齡為(35.2±3.1)歲;對照組有2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齡為25-45歲,平均年齡為(35.3±3.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方面的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鋼板鎖定內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鎖定鋼板微創治療。在正式治療前,應先對患者進行術前檢查,然后結合患者的病情選取恰當的鋼板,鋼板長度和患者健肢長度等長,然后通過克氏針對患者的骨頭進行固定[2]。在鋼板遠端釘孔的透視下用鎖定螺釘進行固定,再用與其長度相同的鋼板在皮外相應的位置進行準確的定位并釘孔,然后在切口的地方用鎖定螺釘進行固定。手術后隔一段時間行X射線檢查,測量患者患肢的長度,從判斷患者治療情況。
1.3 評價指標
按照上述治療方法,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從而對臨床效果進行判斷。
1.4 統計分析
及時統計、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各項數據,并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的比較分析,通過上述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都明顯比對照組患者要少,差異顯著,經計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分析見表1:
3 討論
四肢近關節端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主要是指發生在四肢近關節處或是干骨處的骨折,患者通常會有骨折部位疼痛、腫脹、畸形、反常活動以及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采取恰當、有效的治療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3]。鎖定鋼板微創治療是四肢近關節端骨折的一種新型治療方式,其既能避免克氏針在固定時出現移位或是旋轉,而且還能避免二次損傷、骨折斷端不穩或是神經損傷等并發癥,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在本研究中,通過上述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等)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比較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我們可認為,對四肢近關節端骨折患者采取鎖定鋼板微創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劉紅博, 王培軍. 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效果分析[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30):84-85.
祁義民, 梁斌, 王強,等. 掌側正中微創入路鎖定鋼板與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比較[J]. 中華創傷雜志,2018,34(9):813-820.
康錦, 王繼猛, 鄭鐵鋼,等. 微創單一鎖定鋼板結合多平面螺釘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J]. 中華創傷雜志,2019,35(8):73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