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勇


摘 要:為了探討體育課堂教學中實施“課課練”對小學生綜合身體素質影響的作用,本文選取同一年級的兩個班級分為對照班和實驗班,實驗班教學中實施“課課練”干預方案,并對干預后50米×8往返跑、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項目成績比較分析。通過干預發現“課課練”教學實驗班50米×8、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項目成績均高于對照班。體育課堂教學合理運用“課課練”身體素質練習可以擴大體育課堂教學容量,提高學生體質健康薄弱環節在課堂中的練習時間和機會,體育課堂教學合理運用“課課練”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關鍵詞:課課練;體育教學;體質測試;身體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09-00-02
“課課練”從字面上的意思是每節課都要有一定的練習。在體育學科中“課課練”在發展初期被認為是每節體育課中都安排一定時間的身體素質練習。
在梳理“課課練”概念過程中本文認同毛振明教授對其的理解:“課課練”是通過在每節體育課當中,在教學內容前或后合理有效地安排有針對性的身體練習,可以對學生體質產生改善作用,并科學地實施這些練習[1]。這個概念包含了“課課練”的作用、原則、性質,這也是對新課程背景下“課課練”概念最好的詮釋。
體育教學中“課課練”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頒布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其中就有“有些簡單易行、發展身體素質的教材,要爭取課課練”的表述。《大綱》的頒布也使得“課課練”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隨處可見,廣大體育教師也接受并一直推崇,為學生鍛煉身體作出了貢獻[2]。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于練習的內容與組織單調枯燥,隨著學生主體性以及快樂體育的興起,“課課練”逐漸遭到人們的摒棄,淡出了體育課堂教學。隨著最近幾年學生體質的連續下滑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出臺,“課課練”又重新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中,但“課課練”回歸體育課堂不能簡單重復以往的做法,必須結合實際有所創新,而且對其研究要多元化[3]。
“課課練”沒有“法定”的時數和比重[4]。根據實踐研究,本文認為每節課“課課練”的時間一般為5~8分鐘為宜。若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基本教材的貫徹,少了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這5~8分鐘的時間是授課教師根據相應教學內容從開始、準備部分“擠”出來和基本教材中“勻”出來的[5]。“課課練”的內容選取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而靈活選擇,大致可以分為:跑類、跳躍類、支撐類、快速反應靈敏類、耐久力類以及大集體游戲類等。本文根據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項目分別選取:耐久力類、快速反應靈敏類以及跳躍類的有關“課課練”內容。如跳繩跑、跑對角線、高頻腿速練習、快速反應練習、左右腳交換跳、抱膝蹲跳等。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間,選擇同校五年級2個班學生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體育課堂教學運用“課課練”干預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相關項目成績。
(二) 干預方案
本研究采用“課課練”進行實驗班教學干預。實驗班學生“課課練”干預內容:跳繩跑、跑對角線、高頻腿速練習、快速反應練習、左右腳交換跳、抱膝蹲跳等,對2個班學生50米×8、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項目成績的數據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二、研究結果
(一)“課課練”內容對小學生耐力素質的影響
本文通過對比、分析普通班與實驗班學生2016年與2017年北京市學生體質健康檢測50米×8的成績(表1)得出結果:在體育課堂中有效運用“課課練”身體練習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體育課,有利于提高學生50米×8的成績,并且對學生的綜合體質健康水平提升有促進作用。
(二)“課課練”內容對小學生速度、靈敏素質的影響
在兩年的實踐研究中,通過對實驗班安排合理、有效的“課課練”身體組織練習內容,使得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積極參與程度顯著提高,學生的綜合體能普遍有所上升。從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有計劃的跳繩“課課練”內容,增強了學生的體能。學生不僅50米×8的成績提高了,1分鐘跳繩和1分鐘仰臥起坐的成績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分析與討論
(一)實踐證明“課課練”對于改善小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經過兩年的實踐研究對比后發現,通過“課課練”的干預,學生在運動參與方面有了極大的興趣,不再畏懼體育課堂。實驗班學生較之普通班學生的耐力素質、速度、靈敏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學生綜合身體素質呈現出了向好的態勢。
(二)體育課堂合理運用“課課練”身體素質練習可以擴大體育課堂教學容量
體育教學本著“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開展合理、有效的“課課練”身體素質練習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課堂教學中來,提高學生參與興趣,增大體育課堂教學容量。
(三)體育課堂合理運用“課課練”身體素質練習可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薄弱環節在課堂中的練習時間和機會
體育課堂中合理運用“課課練”身體素質練習,對于那些在總體水平上達不到基本要求的學生,在身體平衡發展方面,重點做好薄弱環節的練習。例如有的學生的耐力較差,有的學生身體的靈敏性較弱,還有的學生彈跳力不足等。面對不同的情況就要求教師選擇有針對性的“課課練”練習內容,以促進這部分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
(四)體育課堂教學合理運用“課課練”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課課練”的回歸,為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運用“課課練”,既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又通過各種身體素質練習的“課課練”逐步地提高了學生體質健康的整體水平。
目前國內許多體育界同仁對于“課課練”的研究正處在方興未艾階段,這對于促進在校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具有積極的影響,為促成“體育為學校教育第一學科”提供了多元的支持,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四、結論
(一)“課課練”的開展組織形式要合理,體現可操作性、趣味性
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課課練”內容要簡單易行,符合學生實際身心特點。體育教師要在練習內容與組織形式上多動腦筋,增強“課課練”的趣味性、娛樂性,多安排趣味游戲性質或是競賽類的內容,學生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否則學生不愿意參與,一切都是零。
(二)“課課練”與“課后練”的有機結合
“課課練”不應局限于課堂上的5~8分鐘時間。將之與學生的課外活動相結合,把從課堂上學到的“課課練”方法運用到課外活動中去,做到“課課練”“課后練”“天天練”,以增加學生身體素質練習的時間,養成自覺鍛煉的意識,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三)“課課練”的評價方式要多元化、不拘一格
新的體育課課程理念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反思意識的提高。評價機制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能力不同而有所區別,切忌“一刀切”“一把尺子”,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橫向、縱向不同的評價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下)—“北京市小學生健身工程”的研究對“課課練”的啟示[J].體育教學, 2011(2):32-36.
[2]毛振明. 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身體(上)—論當前體育課改形勢下的“課課練”回歸[J].體育教學,2011(1):24-27.
[3] 韓桂鳳,李京誠,燕凌.體能素質“課課練”教學模式的研究[J].體育科研,2014(5): 32-34.
[4]宋超美,萬虹.對體育課專項性“課課練”的探究[J].中國學校體育,2014(5):111.
[5]商衛紅.“課課練”對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實驗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