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同同
摘要:景泰藍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集大成者,也是元明清三朝的御用重器。但是景泰藍工藝發展到現在,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它工藝繁瑣,價格昂貴,大多數人消費不起,所以本文筆者從景泰藍掐絲工藝的傳承、創新上作一些探索。
關鍵詞:景泰藍;掐絲工藝: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TS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021-01
一、前言
元朝時期,忽必烈征伐西,從波斯地區,當時的大食國,把國外的工匠帶入了中國,隨著元朝的滅亡,工匠們就流落到民間,他們制作的上等的藝術品稱之為琺瑯。在景泰年間,某地的官員看著喜歡,就把琺瑯當作貢品敬獻給皇宮,明代的第七代皇帝朱祁玉得到這個貢品非常喜歡,朱祁玉的年號是景泰,他用這個年號命名為景泰藍。景泰藍在景泰年間,在中國落地、開花、結果,這種工藝在藝術上的一脈相承,也鑄就了古波斯和古華夏文明的華美篇章。隨著科技的發展,景泰藍工藝在人們視野中消逝,全國做景泰藍的匠人少之又少,大多都是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了。在這個機械化時代,景泰藍的傳統工藝工藝復雜,價格昂貴,它限制了廣大人民的購買欲,面對這項工藝,我們不能讓這項工藝徹底的滅亡。那么,我們怎樣讓景泰藍在這世上留存、傳承?怎樣讓景泰藍在人類世界現代化建設中創造價值?這就要讓景泰藍適應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這就要創新。
二、景泰藍掐絲工藝與國內外經典相結合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帶給國人對文化的深刻高度的認識,所以,現在的一些年輕人都喜歡把中國元素祥、云、鶴、松印在服裝上、裝飾品上、背包上、汽車上等。許多年輕人也在追逐著中國潮流文化思想,讓古典變成潮流,我們可以把景泰藍掐絲工藝運用到裝飾畫上來,如帶有中國意韻裝飾畫,一些帶有中國元素的元素可以運用其中,如松、仙鶴,它代表著長壽、延年;葫蘆代表著綿長,人們對美好、吉祥的一種表達方式,這樣的一幅裝飾作品給人們帶來吉祥快樂;飛天,在中國經歷了十幾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他至今被人們所喜愛、青睞,景泰藍和飛天敦煌藝術的完美結合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這種珠聯璧合的藝術形式,更好的傳承發揚中華文化。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外國的精英藝術占據整個西方市場,西方世界出現了大量的經典作品。我們知道,景泰藍工藝品的紋樣大多都是山水、鳥獸、龍鳳等帶有中國的元素,所以我們也要油畫作品,現代的藝術放在景泰藍作品上,這反映了,我們這一帶人對美的一種喜愛與享受。例如,我們可以選擇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抽象作品《鏡前的少女》,把景泰藍掐絲工藝運用到西方作品中,在制作過程中,首先用鉛筆在木板上繪出圖案,再次沿著繪制的線條涂上膠水,用鑷子把銅絲黏貼在涂上的膠水上,最后用特殊的膠水混合彩色沙子填充。這種新的藝術形式打破了原來掐絲工藝的復雜程序,用沙子代替,又打破了高昂的制作成本,保留了最為經典的掐絲工藝,讓廣大人民都能接觸到景泰藍掐絲工藝,這符合當今潮流,讓景泰藍掐絲工藝再次涌入藝術市場。
三、景泰藍掐絲工藝與實用性用品相結合
中式風格的裝飾在當今社會建筑界涌入新的設計理念,中式空間設計主要以實木家具為主,它講究中國的古典、雅致,通過精巧的雕刻、彩繪,在空間設計上多用屏風、隔斷劃分出空間,正如《韓熙載夜宴圖》空間布局的講究,屏風、房間中的物件以及人物的衣著的色彩,構成和諧的畫面。把景泰藍掐絲工藝運用到生活物品上,那真是恰到好處。如捧盒,為什么叫捧盒?顧名思義,就是在手里捧著,打開里面可以裝糖果,這是一件實用性的景泰藍作品。這種捧盒講究對稱藝術,把它擺放在中式空間環境中,別致、典雅。在明清年間,這種捧盒普通老百姓家庭是用不起的,但是在今天,為了迎合市場,工匠們把捧盒量化,把它制作簡單一點,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還有家里的擺件,也可以運用景泰藍掐絲藝術來呈現。但是我們不能對于古代經典作品再次模仿,要對圖案紋樣進行創作。每個人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時回憶,擁有自己的夢想,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所以對于擺件的創作要具有故事性、趣味性。中國的景泰藍藝術作品第一次在法國盧浮宮展出,這件作品叫《蝶舞》,這件作品沒有胳膊,世界最著名的維納斯雕像,它以殘缺的美征服了全世界。在我們中國有很多的殘疾人,他們身殘志不殘,無論生活怎么樣,他們都會積極去工作,這就是《蝶舞》所體現的一種精神,盡管這件作品沒有胳膊,但是作者給她插上了一雙金色的翅膀,他們心向生活,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向往。
景泰藍掐絲工藝是中國與波斯的文化融合,從明代景泰年間,它來到中國,經過幾百年的傳承,更新。所以在現代化社會,我們不能讓這種經典的文化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所以我們要創新,讓這種工藝復雜簡化、制作成本降低,走進現代的市場,讓廣大人民都可以接受,以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楊占杰.傳統手工藝與工匠精神的活態傳承——談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2019》的文獻價值[J]。當代電視,2020 (01).
[2]崔唯,鐘連盛,王薇,清代景泰藍色彩的演變及其數據與審美特征[J].藝術設計研究,2019 (04).
[3]伊彤,江光華.北京非遺保護與傳承呼喚科技創新[J].北京人大,201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