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但是現階段的中職學生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可度不高,學習積極性不強,同時教師對于文化知識的忽視也加劇了這種趨勢的發生。因此,教師應該讓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中,從技術及精神兩個層面來培養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職語文教學課堂現狀,并探討了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課堂的重要意義,進而討論了中華優秀文化融入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中華優秀文化;中職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7-0031-02
【本文著錄格式】付秀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探討[J].課外語文,2020,19(27):31-32.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精華,反映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和文明。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加強中華文化的教育可以建立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但是中華文化卻在傳承過程中漸漸失去了其指導作用。尤其是新生代的學生們,對舶來品情有獨鐘,卻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說不清楚。
一、中職語文教學課堂現狀
首先,從學生的角度去看,盡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國文明的影響深遠,但是現實的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上,很多學生在面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時,會覺得枯燥無味,根本提不起興趣來學習。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諸如端午節、中元節等節日的反響平淡,但是卻會過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宗教信仰色彩濃厚的節日。這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忽視,以及對新鮮刺激的舶來品的推崇。這種現狀對形成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是非常不利的。同時,一些學生選擇中職院校后,會選擇更重視技術能力的學習,而對文化知識的熱情并不夠。這是由于學生對文化知識不重視,以及現階段中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偏重實踐部分,而輕視文化知識的培養。
其次,從教師的教學角度去看,教師所理解的,中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到一定的技術能力找到工作。但是很多教師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僅是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技術能力進行教學,但是對于文化知識的培養幾乎沒有。學校和教師對于學生畢業后就業率的看重讓他們忽視了學生的文化教育,就業率變高了,但是學生的文化水平卻沒有隨著提升。現代社會需要綜合性人才,也就表明應該更注重文化知識的培養和精神層面的教育。這就需要中職語文教師去理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的重要意義,并爭取培養出精神和技術都過硬的綜合人才。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教師若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與中職語文課堂融合,就需要了解其重要意義。語文教育的本質使命是讓學習的人認識到中華文化之美,并且領悟到傳統文化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在這些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我們的文化和文明。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來的文化結晶,是從根本上教育學生去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因此,將中華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進行融合是教育學生認識我們的文化根基所在。
中職語文教育是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中職語文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和語言表達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融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語文課堂能使學生變得更有文化素養,也能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德育教育,而不是最后只學到養活自己的手藝,卻沒學到如何做人的道理。中職教育是學生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很多學生因為自己成績沒考好,進了中職院校就自暴自棄,而教師也沒有注重學生心態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來達到育人的作用,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并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占據著比較重要的位置,一位素質優秀的老師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是非常有益處的,因此,教師就應該更加注重自身的素質提升。首先就是要轉變對課堂教學目的的態度。很多教師認為中職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于是就更注重技術手段的教授。但是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也應該被提升到同樣的地位,要讓學生成為既有技術又具有文化素質的人才。其次,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教學視野,在上課之前進行合理的備課。通過合理的備課方式,來發散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熱情度。
比如在學習到《琵琶行》這一課的時候,就要介紹白居易當時是在一個什么樣的情況下認識了這個琵琶女,以及在他們聚會后,他對琵琶女的同情;同時也要介紹整個時代的大背景,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并對身世悲苦的琵琶女產生同情,帶著這樣的情緒去閱讀和理解詩作的時候,就可以和幾千年前的白居易產生共鳴。把整個詩作的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才能讓學生去了解整個詩作的內容,這比直接進行翻譯和背誦記憶更加深刻,同時學生也會對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產生興趣,也就能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文化背景,就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度。
(二)將教材內容和傳統文化進行有機融合
高教版語文教材中,其實有很多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部分。在平日的教學中,應該多注重對這些部分的展開講解和深入探究。例如在講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時候,就要深入進行品讀。因為《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因此,這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豐富的。教師首先介紹《水滸傳》的發生背景,并介紹其中的主要人物,還需要讓學生了解這個故事的前情提要是什么,不能直接開講,讓學生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來進行學習。對背景資料和人物的補充可以豐富學生對宋朝的認識,也能夠了解當時的社會制度。
因為高教版教材中的必背古詩詞部分要求較簡單,如果僅僅是學習需要背誦的部分,學生所接觸到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部分就過于簡單了,這個時候就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比如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及《雨霖鈴》的時候,就要依據蘇軾和柳永的生平、文體風格及當時的生活狀態來進行介紹,因為詞人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心態下所作的詞風格就體現著當時中國的不同時代變化。這些背景介紹也就讓學生對古代的文化、習俗及社會發展狀態和科學技術都有所了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中華文化在生活中的滲透。
(三)開展多樣化的活動來豐富視野
中職語文課程體系中有著相應的實踐部分,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實踐活動讓學生去了解相應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可以帶領學生去民俗博物館進行參觀,通過實地調研和探訪,利用相應的文字資料。博物館里相應的歷史資料、民俗產品等都能夠豐富學生眼界,來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當地的風土民俗文化,感受多樣化的文化教育,開拓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們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都是如何生活的。學生的學習范圍不能僅局限在課堂上或是教師帶領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作業,讓學生自主地去進行知識的吸收,走出校門后,學生可以自己尋找查詢資料的地點,例如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接受熏陶和參觀學習。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讓教學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比如在講到屈原的《離騷》的時候,雖然這一篇不需要背誦,但是屈原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卻十分重要,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因此,在講解到屈原的時候,可以尋找一些有趣的科普類的講解視頻來讓學生在課堂上觀看,讓學生們更立體地去感受屈原當時的心情和所處的年代以及當時的處境。
教師還可以借鑒中國古詩詞大會的方式,在班級內部組織一個班級古詩詞大會,并設置獎勵制度,讓學生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古人的詩詞和作品,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更加認同。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讓中職語文教育變得更加豐富,讓學生產生對語文、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熱情,并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主性,更主動地去接受文化熏陶,也能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也就能更好地達到培養技術過硬和精神文明的綜合性優秀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