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竟藝 楊永清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傳統文化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涼山彝區精準扶貧關鍵策略研究》,項目批準號:SC19B117。
作者簡介:楊竟藝,西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農”問題、貧困問題;楊永清,西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恩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41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審視,中國文化發展最理想的選擇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由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及相似性,即兩者都是對人類自由以及理想社會作為追求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想、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內涵具有高度一致性。
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會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優質的沃土。
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刻的內涵以及文化底蘊,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逐漸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較強的促進作用。尤其近年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愈加重視,更加體現出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1]。習近平同志在考察北京師范大學的時候曾指出,非常不希望看到將古典詩詞在教材中去掉,并用一些西方的知識進行代替,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相反,應將傳統知識文化刻入學生的腦海,使這部分經典內容成為我國的文化基因。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以及地位。
作為一個國家發展的靈魂支柱,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經歷了漫長的五千年,雖然在發展進程中也曾坎坷不斷,我國人民一直將傳統文化不斷傳承與創新,使得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舞臺中央。
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傳統文化的發展,并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注入全新活力,同時,傳統文化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起到支撐作用,兩者具有相輔相成的性質。我國的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而言,具有文化層面的基礎依托性作用。
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的是將我國發展的現狀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有機融合,進而產生全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根基,這不僅可以有效確保我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
我國學者王明陽先生曾闡明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理論,這其中的“知”指的是人的認知,“行”指的是人類的實踐行為,王明陽認為認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結合另一部分行為的參與,才會使整個過程變得完善。而知行合一也充分闡釋了實事求是的理論。所說的實事求是,指的是對事物的發展進行客觀性的看待,并對事物之間的互相聯系以及內在規律進行探究,這種解讀方式,即與時代發展特征具有較強的吻合性,同時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認識高度進行了提升。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高度的契合性,并且也反映出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內涵與基礎依托。從科學發展觀視野出發,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傳統文化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性特征。我國傳統書籍《孟子》中曾有過記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對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了具體刻畫。作為我國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先驅李大釗先生,先生曾經表示民權具有較強的神圣性,是不可侵犯的,同時也是憲政的基礎。在文化思想演變和發展的進程中,經常會將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進行體現,而這一理念即便在當今社會,仍舊占據著重要的核心位置。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性理論內涵。
我們應確保傳統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背景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發展的有機融合[2]。隨著無國界化發展的深入推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也不斷加快,同時對外的開發力度也不斷加強,國家之間的交流也更加密切,而這也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發展空間。此外,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我國改革開放又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同時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日益提升,而這也是我國朝著多層次方面進行發展的重要契機,因此,在這一模式下,我國的文化內涵也愈加呈現更為豐富的特征。
目前,我國正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中,因此,更加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同時,還需以開放的態度,本著兼收并蓄的實訓,酌情對不同民族和國家的優秀文化內涵進行吸收,并對文化差異進行尊重,旨在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既需要對時代性進行把握,又需要對民族性進行秉承。作為我國五年前歷史沉淀下來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我國文化歷史的瑰麗寶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階段,我國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的過程中,應注意甄別傳統文化的內涵,而并非單純的對傳統文化進行一味的全盤接受。我國傳統文化雖然具有較多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化沒有絲毫的弊端,比如,有一部分傳統的手藝人,會有“傳男不傳女”的思想,這是古代封建思想的作祟,認為只有男子才是繼承家庭血脈的人,女子嫁人后就會與家庭脫離關系[3]。而這種傳統思想顯然是不合時宜,也不可取的,這不僅對技藝的傳承十分不利,同時也是對性別的歧視。
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與時俱進,與時代保持緊密結合,在對傳統文化進行認知的基礎上,在傳統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融入時代發展特征,并對不同文明所創造的養分進行汲取,進而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并確立好傳統文化與時代的平衡關系,以此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進行促進。例如,對于故宮修復文物而言,在修復過程中始終秉承以傳統技藝和手法進行修復的原則,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對不同領域中的青年人進行吸收,使其為故宮的修復提供全新理念,更在此基礎上,通過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對修復工作進行支持,這種將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進行結合的方式,正是古老文明古國與年輕思想的有機碰撞,而這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既對傳統的文化進行了保留,也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創新,為傳統文化增添了屬于這個時段獨有的特征。而這種大眾參與的修復工作,也使得群眾真正的進入到傳統文化的世界,同時也可以使得傳統文化在青年人的加入后,煥發出其全新活力。
此外,由于處于全新歷史時期,文化產業的發展態勢也十分迅猛,因此則更應注意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并在此基礎上確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再者,文化建設與政治經濟建設也存在較強的契合性,所以要想更好確保傳統文化的發展,則應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理念,對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兩者之間的特殊關系有所重視,以此確保可以為我國文化建設的發展提供動力。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背景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應秉承著對傳統文化主旋律進行弘揚,并將其進行多元化發展相結合的發展理念。也就是說,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進程中,應堅定不移的圍繞黨中央進行發展的先進理念,以此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進行促進。
此外,也應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進程中,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深入落實,并在此基礎上拓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渠道。
同時,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水乳交融是也存在一定契機的,主要體現在,兩者都希望人類可以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核心理論。人自我價值的體現以及對自由發展的追求,是人性的本質體現,因此,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人類的自由發展其核心內涵都是指人類,尤其是人民群眾的自由發展[4]。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其理想的社會形態,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對普羅大眾利益的代表,希望天下百姓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而馬克思主義也具有同樣的思想理論,同時也代表著最基層的廣大百姓的利益。而且,無論是共產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其社會的主體仍舊是普羅大眾,就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其思想理念與大眾利益一致,所以才可以在近代中國,使其理論思想得以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農民和工人的利益,因此才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勝利,而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論,與我國傳統文化人的自由發展理論具有極強的契合度,并且這種人性的本質上,也具有極強的相通性[5]。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似性在于,都認為人的自由發展與社會進步具有統一性,要想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必須與理想的社會制度作為依托。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獲得全面而只有自由的發展,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是沿著兩條主線進行的,其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其二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視域,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進行滲透。兩者具有高度的轉化和交融性,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體系,不僅是在兩者轉變后的新生產物,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 劉志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深度融合的三重維度[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0,36(7):45-48.
[2] 葉本乾,方素清.論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經驗[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4):131-136.
[3] 侯思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中國傳統文化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15):117-118.
[4] 楊竟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關系研究[J].法制博覽,2019(26):297.
[5] 郭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之路探析[J].藝術科技,2018,31(12):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