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王櫻萱
摘 要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之年,國家需要健全精準扶貧體系,改善精準產業扶貧的模式路徑,發揮長效機制,讓千萬貧困人口徹底實現脫貧。我國開展精準扶貧建設以來,扶貧模式趨于多元化,基于此,從旅游業、農村金融、電商產業和大數據方面分析當前精準扶貧體系的形式和路徑,并針對當下扶貧平臺體系的漏洞和缺陷,進行理念、制度、業態融合等方面的對策研究。
關鍵詞 精準扶貧;脫貧路徑;扶貧模式;扶貧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51
1 我國精準扶貧的現狀
貧困問題是我國目前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會造成農村收入分配不公、鄉村建設停滯等問題,阻礙經濟發展。我國應加快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進程、創新精準扶貧工作模式,打贏2020年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決策,是指針對不同貧困群體區域、農戶經濟狀況和集約資源需求供給,運用科學有效決策程序對我國農村產業扶貧體系建設實施精確識別、有效政策幫扶、集約資源管理的高效治貧決策方式。2020年也將是我國全面深入建成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之年,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貧困內容和扶貧主體的“全面”,能否盡快讓千萬貧困人口徹底實現脫貧是一個重要判斷標準,因此精準扶貧這項工作仍需繼續深入進行。我國專家學者在企業管理學、教育學、新媒體、互聯網等多個學科領域潛心研究,已經成功開展了一系列產業精準扶貧項目研究,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精準扶貧發展道路。但是,脫貧攻堅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貧困縣人口數量仍然較多,脫貧不穩固等突出問題依舊普遍存在。在力爭決勝小康社會的歷史關鍵時期,加快推進精準產業扶貧工作進程、改善精準產業扶貧工作模式、發揮長效機制尤為重要。
2 我國精準扶貧模式發展路徑分析
2.1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
隨著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其對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也日益彰顯。鄉村旅游有利于解決農村地區農民就業問題,是順應國家“三農”政策、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3種形式。
2.1.1 政府干預
政府干預讓政策真正惠民,將資源落到實處。1)政府的政策支持對發展鄉村旅游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在市場上的調控功能,有效配置城鄉之間的資源,避免資源過度流入城鎮,而忽視鄉村建設,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2)政府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應充分給予財力支持,保障旅游區內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政府應積極建立鄉村旅游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系,搭建融資交流平臺,解決鄉村旅游區建設融資難的問題。
2.1.2 突出景區特色和特色產品
近幾年,淄博市昆侖鎮的“昆山疊翠”風景區,園區特色主打苗木、休閑觀光、餐飲娛樂服務引領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吸引了大批游客,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導下,鄉村旅游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進山”,景區的特色產品走進了大眾生活,比如近幾年農家樂的開業運營,充分利用鄰近果園這一優勢,開發采摘園,吸引更多的游客,拉動經濟增長。
2.1.3 利用景區周邊
景區周邊是高頻次的消費場所,充分開發景區沿線路段,建設與景區配套的餐飲業、紀念品商店、停車場等場所,可以有效解決農民就業、經濟增長緩慢等問題。
2.2 農村金融精準扶貧
金融扶貧對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有著重大意義,不僅能將“被動扶貧”轉變為“主動脫貧”,也能幫助農民樹立脫貧意識,保障扶貧工作的持續開展。目前農村金融的精準扶貧主要以下3個方面開展。
2.2.1 金融知識扶貧
金融知識扶貧是提高農村地區農民對金融認識的首要途徑,將金融知識帶到鄉村,可推動國家惠農政策的順利施行。主要途徑有“金融知識下鄉”“金融知識駐鄉”以及近幾年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將金融扶貧知識傳播到農村,專業人員加入指導農民將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中,能讓金融知識真正扎根進農民的生活當中。
2.2.2 “金融+”政策扶貧
政策是金融扶貧的重要保障。“金融+”即通過將金融與其他產業相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金融工作在扶貧中的作用。如“金融+教育”,政府制定政策為當地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這些得到幫助的學生在學成后要到貧困村鎮就業2~3年,有利于貧困地區人才引進,更好地實現地方經濟的增長[1]。
2.2.3 金融基礎設施扶貧
金融基礎設施扶貧主要包括法律基礎設施、會計基礎設施以及監管基礎設施。其中,法律基礎設施是核心,針對鄉村地區法律不健全的現象,應不斷完善我國金融相關法律制度,加大對政府違法人員的處罰力度。運行良好的法律體系,才能為企業和居民提供更優質的保護,從而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和刺激投資,進而帶動經濟增長。
2.3 電商精準扶貧
農村電商在我國脫貧攻堅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為農產品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市場、促進了農民增收,還推動了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
從農產品供給角度來看。1)電商精準扶貧依托區域資源稟賦,升級鄉村產地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水平,打造地域特色產品;2)新興企業的介入有效推進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借助先進化管理深入農產品生產過程,制定科學合理的生產標準,加強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重點模塊的監管,提升產品質量,進而有效開拓網上市場;3)有效發掘出當地農產品特色,依托鄉村農產品的“原汁原味”、健康、新鮮等特色,促進農產品打造區域性品牌,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開拓市場。
從服務體系來看,目前我國正探索構建完善的電商扶貧服務體系,創新“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讓更多的農戶和企業參與到電商產業中,使農戶或者合作社的農特產品直接與企業有效對接,再由企業對接消費者,形成穩定的“供產銷”產業鏈,將消費者群體擴展到全國乃至國外市場。這種“業態融合”體系減少了農產品銷售市場的中間環節,降低了經營成本,增加了農戶經濟效益。同時,隨著物流企業的發展,農村電商正逐漸構建與物流中心的合作體系,著力解決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農產品銷售配送問題,郵政、順風、中通等快遞公司逐漸布局鄉村物流服務網絡,構建了高效的城鄉雙向流通體系,提高電商精準扶貧的強度和長效機制。農村電商的興起,讓農民“勞有所獲”,提高了農民生活滿意度,電商產業也能大幅降低農村就業問題,緩解“空巢問題”,暖化農村市場并刺激轉型升級,實現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