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儀 盧琳
【摘要】高校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但大部分的學生缺少辯證思維和批判意識。日語專業的學生在大量接觸日本文化的環境下,容易受到誤導,片面地接收知識信息,形成一些錯誤的觀念。因而日語專業教師更應該扛起思政教育的大旗,在課堂教學中將思政教育放在引領位置。筆者力求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融入思政教育的可實施方案,以達到引導學生的目的。
【關鍵詞】課程思政;日語教學;日本概況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中心任務。立德樹人就是要“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的思想價值引領主要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公共基礎思政課來承擔,高校教育的專業課程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從而導致“德”“能”教育分離的現象。2016年和2019年國務院相繼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指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基礎性的戰略工程,要求“思政課在改進中加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其他課程各守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機制”。最近越來越多的高校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目的就是讓思政教育全程貫穿到各個學科中,建立新體系新思路。
一、高校日語課堂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語言專業不同于別的專業,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會更多地接觸學習外國的相關文化。而年輕人更容易受到不同文化的吸引,對未知的東西充滿向往。再加上思辨能力的欠缺和學習、了解的局限性,部分學生只一味地追求與宣揚外國文化中積極的一面,忽視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任何文化都有精華和糟粕,甚至有極個別學生會拿自己的短處和別國的長處比。高校日語專業的學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外語學習者更應該重視課程思政的建設。
二、高校日語課堂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以及困境
一方面,高校日語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零起點,通過四年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具備日語語言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和相關的職業能力。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得不把精力用在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上,由于有些專業課的課時有限,導致教師無暇顧及思政教育。另外,大部分的日語教師認為他們的本職工作就是教授學生日語專業知識,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累積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從而忽視了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日語專業是語言教學,有很多諸如日語語法、語言學概論、日語詞匯學等純粹語言技能的課程,很多教師認為此類課程和思政教育風馬牛不相及,很難掛鉤,如果強加思政教育會顯得不倫不類,既浪費了專業課時間,又沒有起到思政教育效果。
三、《日本概況》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
《日本概況》課程是日語專業的主干課程,是專業必修課。該課程從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文學、語言等各個方面介紹日本的面貌。正因為該課程從各種不同角度介紹日本的相關知識,在融入課程思政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使學生在掌握日語知識的同時,加深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充分挖掘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內容,自然地加入思政元素,不能在課堂教學中生硬地加入思政教學,這樣會使學生產生厭惡的心理,得不償失。
《日本概況》課程地理模塊中主要是介紹日本的地理位置、人口數量等情況,如果在這一章節生硬地加入思政元素,只會占用課堂的有效時間。歷史板塊中介紹了日本的歷史進程,從內容上不容易加入思政內容,但是可以在某一點中融入,比如在講到日本的農耕社會時,可以介紹日本的水稻種子、栽種技術都源于中國,日本從飛鳥時期開始,大量派遣遣隋史和遣唐使,學習中國的先進技術,日本很多文化的形成中都有中國的影子。通過回顧中國歷史的輝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傳統文化板塊中,可以全程導入思政內容,在介紹日本的茶道、花道的同時可以與中國的茶道、花道進行對比,將日本的歌舞伎和中國的京劇對比講授,一起領略兩國文化的精髓,了解兩國文化產生差異的原因,了解兩國的國民性,這樣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提升了課程的趣味性。
(二)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
思政教育未必就一定是上綱上線、高大上、枯燥無味的,也可以是用形象生動的案例、比較、討論、創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以敞開的心態去自然地接收,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對于日語系的學生而言,要注重采用批判性思維來審視日本文化。比如在《日本人的意識形態》這一章,一提到日本人,就會想到集團主義。“集團精神”基本成了日本人的代名詞與國民性,日本人確實注重團隊合作,在很多方面都顯現出了以集團意識為上的精神,可是我們就應該直接認為日本人是無私高尚、為了集體可以犧牲一切的嗎?中國人又是什么樣的呢?在課堂上可以以此為題讓學生討論并選派代表發言,在激烈的討論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全面考慮問題,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要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對任何問題都不能片面地、刻板地去理解。這樣既達到了教授專業知識的目的無形中又進行了思政教育。
四、結語
高校培養的是祖國的棟梁,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日語專業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大部分的大學生缺少辯證思維和批判意識,在大量接觸日本文化的環境下,容易受到誤導,片面地接收知識信息,確立一些錯誤的信條。因而高校日語專業教師更應該扛起思政教育的大旗,在課堂教學中將思政教育放在引領位置,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看事物,用自信的眼光看中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5182502.gtm,2017.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張靜靜.積極心理學視域下“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9).
[4]朱廣琴.基于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教學要素及機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6).
[5]丁沖.楊文榮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電路”課程教學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9,41(6).
[6]袁靜云等.《應用文寫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
(作者單位分別為遼東學院、大連外國語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