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暢 喬金杰
摘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制度創新。通過對2004-2018年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數據進行量化分析,梳理農機購置補貼歷史演變過程,審視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并從提高農機購置補貼對象的精準性與指向性;動態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標準;細化責任加強科學管控這三點,完善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的實現路徑,為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及新型城鎮化進程貢獻政策力量。
關鍵詞:農機購置補貼;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9-0001-03
Historical evolution,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future trend of rural purchase subsidy policy: a case stud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Gao Chang,Qiao Jin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Th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y policy is a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2004-2018 Heilong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y policy data,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y, reviewing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y policy, it was found that the subsidy policy gradually entered the stage of stock optimization from incremental reform.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urbanization analysis of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y policy.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accuracy of subsidy subsidies, the lack of targeted subsidies and the insufficient scientific supervision of subsidy funds. Dynamically adjust the subsidy standard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s and refine responsibilities to strengthen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control. Contribute to the policy force to help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y;Rural revit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Heilongjiang Province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上,要不斷完善農業的支持保護制度。我國連續多年關注農業補貼效能,聚焦“三農問題”。建國以來,農業補貼政策一直是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業補貼政策在強農惠民、農業增產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至關重要。農機購置補貼是我國農業補貼中國家補貼力度較大、補貼效應發揮較強的補貼之一。近年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農業農村穩中向好發展、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提供了有力的機械化支撐,更是助推黑龍江省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于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
有關農業補貼的理論研究與探索,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由于研究背景及目標的不同,國內外學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有一定差別。一方面,諸多學者肯定了農業財政補貼政策的實施存在積極效果。農業的弱質性和農業補貼對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直接決定了我國實施農業補貼政策的必要性。[1]而且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開展,農業財政補貼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農業補貼政策的實施不僅顯著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種糧積極性,保證了糧食產量,提高了糧食質量,還提升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2]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彭超以全國縣級面板數據為樣本研究發現,提高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補貼力度,會積極促進縣級層面的農機總動力的。[3]以農機購置補貼為主的各類農業補貼政策的“推力”能夠有效加劇農業機械化的提升速度,學者們在這一研究結論上基本可以達成共識。
但是,學界和社會對農業財政補貼的政策效果一直存在諸多批評。如農業財政補貼政策占用過多的財政資金,補貼效率低下的現象屢禁不絕。由于在補貼政策的執行與實施過程中,會誘發“不公平、不公正”等問題的出現,而補貼標準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偏低,補貼的審核與發放手續較為煩瑣,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補貼效果被削弱。因而國內諸多學者認為,我國的農業補貼政策在實施的規模與力度方面仍有待提高,否則會影響政策的實施效果。[4]從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產出視角考量,在宏觀上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較好,而在微觀層面由于補貼對象龐大致結果并不理想,政策效應呈逐年遞減趨勢。[5]
二、歷史演變過程
(一)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初建起(2004-2009年)
黑龍江省財政在2004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達794萬元,中央財政每年撥款2 000萬元,農機服務組織等投入57 586.29萬元,使得24個縣、1 212戶農戶受益。2005年中央財政共補貼24 650萬元。此后,為提升農機購置補貼的補貼效能,中央財政的補貼金額逐年遞增。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130億用于農機具推廣,較前一年多投入9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0%。在此期間,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的投入力度也隨之加大,從2005年的1 500萬元增加到2009年的8億元,增長433.33%
(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調整期(2010-2015年)
隨著“工業反哺農業”進程的不斷推進,黑龍江省為國家提高主要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及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號召,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不斷進行完善。2010年,黑龍江省共接受中央財政補貼9.5億元,省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約5億元。2011年后,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額呈波動下降趨勢。省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從2011年的65 000萬元下降至2014年的50 202(上年結余資金202萬元),在此期間,黑龍江省的農機購置補貼的范圍逐步調整。逐漸向玉米和水稻等糧食主產區傾斜,自此,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從增量改革進入存量優化的階段。
(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創新期(2016年至今)
該階段更加強調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提高農民保護環境的意識。黑龍江省為提高農機購補貼的精準性與可持續性,將低端過剩產品剔除補貼范圍,對于市場飽和產品降低補貼標準,而針對綠色高效的農機產品實施較高額度的補貼。近幾年,黑龍江省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綠色為導向,廣泛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積極引導廣大農機需求者購置清潔綠色的生產機具,如秸稈還田機等,并逐漸對這一類型的農機具加大補貼力度。
三、效果審視
(一)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積極效果
農業是黑龍江省的重點產業之一,黑龍江省作為糧食主產區,為不斷完善其農機購置補貼的種類,近幾年中央加大了對黑龍江省農機購置的補貼力度。從2017的7大類12個小類26個品目,增加到2019年15大類42個小類137個品目。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推動糧食產量不斷提高,也提升了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水平。2015年年末,黑龍江省耕地面積為2 892 305公頃,2018年增長為2 917 370公頃。2015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達2 161.1萬噸,2018年糧食產量達2 279.6萬噸,增長率5.4%。在此期間,農業機械總動力也從2015年的980.4萬千瓦時增長到2018年的1 137.5千瓦時,農業機械化率從2015年98.8%提高到2018年的99.7%。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機購置補貼為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提供政策支持。黑龍江省農業人口數從2015年的1 570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 505萬人,城鎮人口數從2015年的2 241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2 268萬人。
(二)存在的問題
1.農機購置補貼的補貼對象缺乏針對性。盡管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已經趨于完善,但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財政補貼投入力度的加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農機購置補貼是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首當其沖就是補貼對象的問題。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的對象主要針對的是玉米和水稻主產區的農業種植大戶和農業合作社等。而平原旱田區、山區或是半山區等農機戶所需農機具卻不在補貼名單上。此外,在申請補貼人數較多而補貼資金指標不足時,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現象,導致其他購機需求者無法得到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戶對農業補貼政策的信任度,不利于發揮農機購置補貼的效應。
2.農機購置補貼額缺乏針對性。我國對農機購置補貼施行定額補貼制。定額補貼是對同一檔次或是同一種類農機產品的補貼施行統一的標準。這就造成一些農機購買者為節省資金去購置低端的農機具,抑制高性能農機具的普及與推廣。而且同類型農機產品不僅在地區之間價格差異明顯,而且同款農機具補貼價普遍高于市價,一方面,導致一些農機戶對獲得補貼的機具進行差價倒賣,另一方面,致使農機購置補貼被差價部分稀釋,削弱了補貼效應。
3.補貼資金監管不夠科學。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監管模式不到位。首先,由于農機購置補貼從申請到資金發放其運作時間、流程較長,在這一過程中所涉及的部門較多。但各部門責任不夠明確,使得監管部門管理缺位。黑龍江省偏遠縣區在資金監管上的缺失和鄉村基數大的基礎上,導致各部門補貼資金應用的隨意性較高,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信息公開不夠透明公正,補貼資金實施情況發布不夠及時等導致政府的監督成本較大。
四、實現路徑
(一)提高農機購置補貼對象的精準性與指向性
為優化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的實施政策,首先,根據農機購置補貼的指標來確定補貼的對象。如果所申請的補貼指標沒超過本地區補貼計劃所確定補貼規模時,主管部門可以根據申請指標確定補貼的對象。申請的補貼指標如果超過補貼計劃所確定的補貼規模時,主管部門可根據農機產品的類型進行分段搖號以此確定補貼對象。同時確保此過程的公平公正。謹防合作社及大戶種植者侵占補貼資金,在維護公平的基礎上讓更多小農戶享受到補貼效應,可以買得起農機。其次,要動態管理補貼對象。農機購置補貼是一項促進產業發展的農業補貼政策。各地區要正確分析把握政策的取向,充分發揮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通過建立健全補貼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和成熟的農機服務市場,為動態管理補貼對象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調控作用,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機械化支撐,為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提供強大動力,更為新型城鎮化注入活力。
(二)動態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標準
由于財政經費有限,提高農機購置補貼額的建議不夠現實。為提高補貼政策的規模效率,可以從動態調整補貼效率著手。首先,相關的主管部門應該根據農機具的銷量與價格、農機戶的需求、收入情況及所在地區的發展現狀等實際情況,同時參考黑龍江省相同品目補貼額,對本省份農機購置補貼所需的資金進行認真的研究測算,建立補貼資金的動態調整機制。其次,推進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啟動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發揮補貼對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以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三)細化責任加強科學管控
農機購置補貼監管體系的完善直接影響補貼政策的執行效力。由于農機購置補貼的運作過程中會涉及多個部門,因此在補貼的監管體系上更應重視對相關執行單位的規范與監督。首先,在構建農機購置補貼監管體系的過程中,應細化各部門責任,規范流程,制定嚴格的執行制度。其次,加強補貼資金流向的透明度。一方面,緊盯干部隊伍能力、作風建設,將干部打造成助力鄉村振興的“機械化部隊”。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網絡宣傳,設置信息公開專欄對相關政策和實施情況進行及時發布。
五、結論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為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提供了有力支撐。本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分三個時段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行梳理,并且從新型城鎮化視角審視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的實施效果和未來實現路徑。地方政府要正視此項補貼政策在落實上存在的問題,應從提高農機購置補貼對象的精準性與指向性,動態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標準及細化責任,加強科學管控上理順補貼的實施之路。真正解決農戶“用機難”的問題,提高農機購置補貼的政策效應。
參考文獻:
[1] 穆月英.關于農業補貼政策的作用和局限性的思考[J].理論探討,2010(1):87-91.
[2] 何 雯.我國農業補貼政策效果的審視與思考[J].農業經濟,2019(9):107-109.
[3] 彭 超,張 琛,李 南.農業機械化、購置補貼擴展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基于全國縣級層面時空變化的實證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49-57.
[4] 胡繼連,李平英,李 敏.財政支農政策的農民評價:以山東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4(9):47-54+111.
[5] 吳雨豪.小農經濟的存在邏輯與發展方略[J].農業經濟,2019(12):48-49.
[責任編輯:王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