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軍
摘?要:小學作為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必須要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可以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審題能力是學生未來數學學習中至關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幫助他們進行考試的基礎,無論是教師還是相關教育管理部門都要加大對這一能力培養的關注力度。本文主要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方法進行探討,同時也對培養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意義進行解讀,以期為相關理論研究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培養方法
倘若要從根本上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成績,首先就要培養他們的審題能力。這主要是在于學生只有將題目審閱正確才能保障后面的步驟不出現錯誤,答題才會更加精準,才可以從根本上保障題目解答的正確性。并且學生審題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為良好的學習成績保駕護航,并且還對培養他們嚴謹的行為習慣也有很大的幫助,為今后學習難度較高的題目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意義
通過長期不懈的研究和深入探討,一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審題是幫助學生解決各學科之中問題的初始步驟,只有具備一定的審題能力才可以將做題的正確率大大提升。許多學校都認為只要學生的成績得到提升,其他的能力不是十分重要,但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只有學生擁有審題能力,才能夠擁有分數比較高的優勢。一旦一個學生缺失審題能力,再好的計算方式和表達語句都會化為虛無。當然,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突飛猛進的,前提是對這一能力有正確清晰的認識,才會在今后學習中少走彎路。在今后的具體學習中教師要盡可能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并及時教授多樣的審題方法。
二、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方法
(一)認真找出關鍵詞句
通過研究和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考試和平常練習中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題目中的關鍵語句把握不準確。除此之外,由于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很可能因為理解方面的錯誤帶來偏差,另一方面許多學生在自己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作業的正確率。因此在今后的學習中,教師要積極引導他們正確審題,可以在閱讀題目時通過大聲朗讀并圈畫關鍵詞和關鍵語句的方式為接下來深入的思考做好準備,因為關鍵詞是一個題目的核心和精髓,只有抓住關鍵詞才能真正了解到出題者的意愿。
(二)觀察有效信息
對題目正確的理解是以能獲取有效的信息為前提條件的。而低年級的數學的難度較低,為了方便學生的理解,大多數出題人都是通過圖片輔助文字的形式出題的,這時教師就要盡可能的發揮作用,引導學生樹立審題意識,在拿到題目的第一時間尋找到最有效的信息。例如教師在講解某道數學題目時,教師一般都會在講臺上提問學生在題目中看到了什么,而學生通常只會回答一些表面的現象,而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倘若教師能在拿到題目之后用一些引導性的話語指導學生思考,就會找到最有價值的信息,為將題目回答正確奠定基礎。
(三)通過事物操作提升理解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普遍擁有活潑好動的特點,要想使其集中注意力是很難的,因此在審題方面總會出現一定的差錯和問題。除此之外,小學低年級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不是十分通透,在遇到比較長的題目時就很難弄明白。因此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題目的內涵,教師就應當用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例如可以通過實際操作以及實物展示的方法幫助他們理解圖形以及題目含義,教師可以在旁邊進行細心的指導與講解,這樣就可以減少做題錯誤的出現。
(四)打破思維定式,加大數學做題量
加大數學做題量可以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小學數學一般都是對同類題型的相互轉化,而通過做不同種類的數學題可以幫助他們找到不同類別題型的做法,在題海中找到適合自身做題的方法。而倘若學生沒有接觸過各式各樣的題型,就會存在著一些做題的定式思維,只會應用一種或者集中固定的方式來思考,這并不利于今后數學的學習。針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數學教師就應當更好的發揮自身作用,給學生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提題型并將其分類,久而久之,在不斷攻克難題的過程中就會將原有的定式思維打破。除此之外,學生還會形成一種發散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舉一反三,能力也在無形之中得到提高。當然,教師在講解新知識和內容的時候,也可以用一種與以前知識形成對比的做法,在對比中逐漸掌握多種題型。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學習成績會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他們還會對數學這一學科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結束語:
總的來講,現階段對于低年級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能夠為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助力,并且還可以為今后更加深入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本上的內容以及現階段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特點來科學的制定和實行提升審題能力的方式,促進他們更加積極的學習、訓練,最終使得他們的數學思維增強,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審題方法。
參考文獻:
[1]陳桂花.淺談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習慣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113.
[2]陳花娥.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如何提升學生審題解題技能[J].科技資訊,2020,18(15):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