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有智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人民的群眾文化提升速度很快。自十七屆全會召開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性逐漸凸顯。筆者在本文中,主要是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分析研究新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特點,對群眾文化品牌的培養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結合工作方法,提出了提高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方法,逐步強化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確保實現群眾文化支撐力的全面提升,更好的發揮出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時代;群眾文化;工作;思考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244-01
一、培養群眾文化特色品牌,提高文化競爭力
為了全面提升群眾文化的建設力度,需要結合群眾的真實需要,逐步培養群眾文化特色品牌,提高區域性群眾文化品牌的綜合競爭力。對于不同的地區來說,群眾文化品牌之間的差異性較為明顯,因此需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從群眾文化入手,深入挖掘資源,逐步打造民俗型文化特色品牌,充分發揮出民族文化品牌的重要作用。另外還需要逐步創新載體,打造藝術型文化特色品牌,在群眾中逐步開展文化活動,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生命力,更好的吸引文化品牌的建立,發揮出群眾文化品牌的重要作用。
二、創新工作方法,不斷提高文化吸引力
1.結合具體情況,開展地方特色活動。從我國目前老百姓對于群眾文化的需求來看,老百姓的需求是較為強烈的。而且在很多時候,地方性民族節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時候,需要從具體的情況入手,逐步開展地方特色活動,實現地方特色活動與群眾文化的融合管理,更好的提升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力度,創新載體,實現群眾文化工作開展中問題的全面解決,全面展現群眾地方特色活動的重要作用。
2.結合業余文藝團隊建設,開展多種類型表演。對于新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不能夠僅僅依靠于傳統的專業群眾文化隊伍,還需要結合業余文藝團隊的建設,開展多種類型的表演,實現群眾文化的全面繁榮。對于業余文藝團隊來說,其本身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過全面調動激發業余群眾文化隊伍的積極性,逐步開展多方面的文化活動,可以實現群眾文化生活的豐富,更好的展開多種類型的表演。
3.結合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文化評比活動?;A設施的建設與應用,是確保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進行文化活動室建設的時候,需要從具體的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情況入手,夯實基層文化建設要求,逐步提升基礎設施的綜合建設水平。對于已經建設完成的基礎設施,要給予建設情況的全面了解,并作出星級的評定,充分發揮出不同層級基礎設施的重要作用,實現文化評比工作的逐步開展。
三、強化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文化支撐力
1.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需要有相應的文化體制機制為支撐,對于以往的文化體制,雖然已經開始進行逐步的改革,但是并沒有發揮出其本身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逐步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速度,提高準入門檻,做好內部人員的流動,更好的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對于一些能干事的干部,要給與及時的提拔,提高人員的發展空間。
2.建設結構合理的文化隊伍網絡
對于不同的文化隊伍,在進行建設的時候都需要注重文化隊伍本身的結構的合理性。對于群眾文化隊伍中的專家,要給予全面的合理應用,做好人才的引導。另外還需要選拔具有專業文化技術的人才,組成文化志愿者隊伍,更好的發揮出不同門類文化人員的重要作用,確保人員的數量充足,保障文化工作人員的自身素養。
3.加大文化隊伍的培訓力度。對于文化隊伍的培訓,要給予全面的重視,逐步采用針對性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培養的力度。另外還需要不斷組織文化隊伍中的優秀人員,及時的到各個單位進行交流和工作,確保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注重人才的綜合化培養。通過開展進修班、培訓班和專題研討會等活動,實現文化人才自身素質和技術的全面提升。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繼續采用以往的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方式已經無法達到預期的要求。因此必須要從實際情況入手,結合群眾文化工作開展要求,逐步培養群眾文化特色品牌,提高文化競爭力,更好的發揮出地方文化品牌的重要作用。對于不同的地區,要結合具體的情況,開展地方特色活動,組建業余文藝團隊,確保業余文藝團隊的全面建設,逐步開展多種類型的表演,發揮出業余文化團隊的重要作用。另外,還需要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開展文化評比活動,實現文化體制逐步改革,構建結構合理的文化隊伍網絡,實現文化隊伍人員的全面培訓。通過多種方法的全面應用,實現新時代群眾文化工作開展力度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聶瑞偉,新時代抓好群文工作的幾點體會[J].戲劇之家,2018(32).
[2]李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與實踐[J].廣西社會科學,2019 (01).
[3]黃敏,方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性的多維審視[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9 (05)。
[4]劉鳳榮,關于繁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大慶社會科學,2017 (06).
[5]陳永忠.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J].西部學刊,2018 (07).
[6]付秀榮.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坐標[J].南京社會科學,201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