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熠
摘 要:內部控制是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小企業管理層及員工對內部控制工作不重視、不了解的情況普遍存在。文章依托財政部2017年6月發布的《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試行)》,探討了加強小企業內部控制工作的系列措施。
關鍵詞:小企業;內部控制;《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試行)》
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當下時期,小企業的健康穩定對于解決民生就業、促進經濟發展,更是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是小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但相當一部分小企業的內部控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問題,阻礙了其發展。因此,研究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不僅具有理論意義,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017年6月,財政部發布了《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規范》包括總則、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監督、附則等四章共四十條內容,適用于我國境內依法設立的、符合《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但尚不具備實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條件的小企業。《規范》并不要求強制執行,而是由小企業自愿選擇采用。
1 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規范》為小企業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提供了明確的指南和參考標準,結束了小企業內部控制工作長期無章可循的狀態。但廣大小企業中仍普遍存在內部控制不盡如人意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1]。
1.1 小企業管理層及員工在思想上不重視內部控制工作
小企業從成立之日開始,首先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生存”問題,想生存就必須要盈利、要有充足的現金流。由此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的工作重點往往都放在開拓市場、擴大銷售、內部挖潛、降低成本、維護現金正常回籠等方面,而相比之下,內部控制由于其涉及面廣、工作效果并非立竿見影等原因,經常在企業里被忽視。
1.2 小企業管理層及員工不具備內部控制方面的專業知識
與對具體的業務工作有著清晰的認識、做好業務工作就會有明確的獲得感不同,小企業管理層及員工一般都認為內部控制工作內容抽象,對內部控制的目標、對象、方法及作用均缺乏基本的認知。這就導致了小企業的內部控制要么缺位,要么即使有自發的內部控制,但其工作內容也是不完整、缺乏力度和不成體系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2 加強小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議
我國已將大力發展小企業作為了一項長期戰略任務。《規范》的發布和施行,正是財政部為了指引小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而在國家政策層面提供的有力支持。《規范》緊扣小企業經營特點,內容明晰易懂,可操作性強,是小企業加強內部控制的工作指南。
2.1 小企業管理層及員工應該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具備將內部控制融入日常業務工作當中的意識
企業是有生命周期的,有資料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2]。抗風險能力弱是企業壽命短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怎樣才能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呢?基本對策就是強化以防范風險為出發點的內部控制。因此,小企業的管理層及員工都應該認識到:內部控制之于企業,就好像空氣之于生命一樣重要。內部控制工作可能不如生產、銷售等業務工作那樣具體,對于不具備相關條件的小企業而言,內部控制甚至不能以成文的書面手冊形式表述,但即便如此,內部控制的具體行為也應該貫穿到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成為正常經營的基本保障。
2.2 小企業管理層及員工應該認真學習內部控制的相關知識,具備將內部控制融入日常業務工作當中的能力
1)應明確內部控制的含義及目標。《規范》第三條規定:“本規范所稱內部控制,是指由小企業負責人及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第四條指明:“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小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金資產安全和財務報告信息真實完整可靠。”可見,內部控制需要企業全體員工共同參與,而非僅是財務部門人員的工作,而且內部控制離不開企業一把手的領導和參與。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并不抽象,而是很具體的,就是保障經營合法合規、資產安全、信息有用。
2)應明確內部控制應重點關注的問題。雖然小企業分布在各行各業,但其內部控制應關注的問題則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企業員工要明確內部控制工作的第一步是:確定控制對象。控制對象可以是整個企業,或某個部門,也可以是某個業務領域、某個產品或某個具體事項。以業務領域為例,評估對象通常可以包括:資金管理、重要資產管理、債務與擔保業務管理、稅費管理、成本費用管理、合同管理、重要客戶和供應商管理、關鍵崗位人員管理、信息技術管理等。其次,內部控制應該以風險為導向,對具體的內部控制對象進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的方法包括集體討論、專家咨詢、問卷調查、行業標桿比較等等。接著,企業應該對識別出的風險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確定應優先控制的對象,以便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開展內部控制工作。
3)應選擇適當的內部控制措施來管理相關風險。一般而言,對于內部控制對象具有的風險,應對措施可以分為接受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分擔風險等四種。內部控制措施就是其中“降低風險”的主要手段,具體包括:使不相容崗位分離、內部授權審批、會計控制、財產保護控制、單據控制等。《規范》第十七條至第二十一條詳細解釋了這些手段的具體含義。比如,使不相容崗位分離,就是要求小企業安排不同的員工到不相容崗位上,以便將業務的申請、審批、執行、記錄、監督等方面的工作及責任劃分清楚;會計控制,則是要求小企業嚴守會計準則,強化會計基礎工作,明確會計證、賬、表的處理程序,強化會計檔案保管,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有效等。
4)要做好內部控制監督,即要加強對內部控制工作本身的管理。《規范》第七條規定:“小企業主要負責人對本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負責”。可見,內部控制作為一項經濟管理工作,其本身也需要被監督,而對其進行監督的負責人即為企業主要負責人。第三十二條規定:“小企業應當至少每年開展一次全面系統的內部控制評價工作,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要開展不定期專項評價。”此外,有條件的小企業還可以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做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審計,并可以將內部控制監督的結果作為績效考核的一部分,以提高員工對內控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在內部控制過程中,還要注意保證信息在企業內外部溝通中的靈活暢通。要通過培訓等方式來保證內部控制人員的專業能力。當企業發生股權結構、經營模式、業務范圍等重大變化時,應及時評估現行內控措施的適用性,如有需要,還應不斷優化更新[3]。
3 展望
綜上,小企業是我國經濟保持活力的重要生力軍,內部控制是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財政部發布的《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全面、明確而具體地為小企業內部控制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南。如果眾多的小企業都能提升對內部控制工作的認識,認真學習《規范》并切實貫徹施行,那么必將對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印發《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通知[S].2017.6.29.
[2]劉興國.中國企業平均壽命為什么短[N].經濟日報,2016.6.1.
[3]張秋莉.淺談如何提高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執行力[J].中國集體經濟,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