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摘要】“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自主提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提問,敢于提問,善于提問,適用于以口語表達為主的視障語文課堂。本文通過數據分析、個案分析兩種方法,分析了觀察“自主提問”的教學方式在學生學習主動性、問題深度、思維發散程度三個方面的作用,旨在考量視障學生參與課堂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提問;視力障礙;課堂參與質量
一、問題提出
基于生命教育通過運用“自主提問”這種新穎的語文教學方式,提高視力障礙學生課堂參與度,關注學生個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思考者,幫助視力障礙學生建立自信,提高生命的價值。
教師無疑是課堂上懂得最多的人,可有趣的是,課堂上發問最多的就是教師,而學生更多的充當回答者的角色,而學生是需要獲得知識的人,課堂上提問的卻不多。這樣的怪現象造成的后果有:1.學生越來越不懂得發問,越來越“聽話”;2.課堂沉悶;3.教師的教學方法老套,十幾年都沒有變化;4.學生缺乏個性,沒有探究精神,創造力不強。
對于視力殘疾兒童而言,從感覺發展看,視覺功能部分或全部的喪失,聽覺功能有所增強,視障語文課更強調言語的接收和表達。從個性氣質方面看,視障學生傾向以黏液質和抑郁質類型的居多,而多血脂和膽汁質類型的人數較少。從性格方面看,視障學生中有的在社會中表現出自私、不善于與人相處;有的在對自己的態度方面通常表現為異常自尊、自負或自卑、缺乏自信心;性格的意志有的主要表現為依賴性、不果斷性和堅韌。(《視力殘疾的康復》 錢志亮)因此,視障兒童需要更多的自主語言表達機會,鍛練口語表達能力,降低抑郁,增強自信。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視力障礙兒童的特點基礎之上的。
自主提問,即學生在特有的情境中,通過老師的啟發引導,發現問題,并主動尋求答案的課堂模式。
這一研究為期一個學期(十五周),是一個基于教學方法、教案的行動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選取單一視力障礙學生9名,其中低視生2名,后天致盲學生1名,6名先天全盲學生。假定其他變量不因時間推移而改變,對實驗組進行干預。
2.研究焦點
本文旨在考察“自主提問”的教學方式在視障語文講讀教學中對學生的表達能力,問題深度和廣度以及自信心的影響。
3.研究問題
“自主提問”的學習方式對視障學生提出的問題廣度和深度有何影響?
“自主提問”的學習方式對視障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多大影響?
“自主提問”的學習方式對視障學生自信心的樹立有何影響?
4.數據收集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課堂觀察實錄,本文為了證明自主提問對視障學生學習效果的積極影響,設計了為期一個學期(十五周)的“自主提問”的課堂形式,通過分析學生提問的深度、觀察學生的積極性進行前后對比。
筆者使用的收集資料的工具包括:
(1)干預前后的教學設計方案
(2)干預前后學生課上舉手次數和講話時間
(3)非正式訪談
(4)干預前后的課堂實錄
(5)個別學生單獨觀察記錄
5.數據來源
課堂觀察——觀察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幫助我認識他們的學習情況。包括舉手次數,學生話語時間,教師話語時間,學生積極性,課上情緒。
課堂實錄——記錄教師和學生的語言,以幫助我們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包括記錄教師的引導方法,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情況。
訪談——在調查之后,我邀請學生談話,進一步了解他們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我們可以把非正式訪談的數據加入到觀察實錄中,得以考察學生們對新教學方式的接受程度。
6.干預方法
(1)課上用引導性語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出疑問。
例如:第十課《松鼠與松果》
“引導:讀了這個課題,你想到什么?
預期:松鼠和松果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朗讀第一自然段
引導:讀完了,有什么想問的?
預期:聰明活潑是什么?
超預期:老師,松鼠怎么學的摘松果?
同學回答:它肯定是跟媽媽學的。
超預期:老師,它摘了一個又一個,那些松果放在哪里呢?
同學回答:放在樹洞里。”
發揮:“想想松果還能放在哪?”
此為課堂實錄一部分,“引導”是教師為了引導學生提問的指導語,“預期”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預計可能提出的問題,“超預期”是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在老師意料之外的問題。
每堂語文課,教師備課時采用“引導”和“預期”的對話方式,準備指導語,并猜測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進行課前準備。
(2)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問。
提問可以采用不同方法,小學一年級的提問比較淺顯,方法也簡單。
首先,針對事物本身的性質提問。例如,“什么是荷葉?”“什么是蜻蜓?”“什么是停機坪?”等,大部分問題學生可以自己解決。其次,針對事物性狀的原因提問。例如,“為什么鳥蛋是涼涼的?”“為什么它摘了一個又一個?”再次,針對事情的因果提問。例如,“為什么鳥媽媽會焦急不安?”“為什么小松鼠吃一個埋一個?”最后,針對故事情節的發展提問。例如,“為什么美麗的小路會沒有了又回來了呢?”“為什么月亮又改變主意了呢?”
(3)設立提問獎勵制度,鼓勵好提問,提好問
獎勵以紅花競賽的形式發放,這不是最關鍵的,關鍵的是讓學生懂得老師獎勵的條件,一是自己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是經過思考的問題;二是一定程度獎勵提出問題較多的學生;三是問題在表述清楚的前提下,有所創新,能夠跟著老師的思路提出自己的想法。這三類問題的提出者都會受到相應的獎勵,這樣就能最大程度上保證問題的質量和數量,也能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
三、資料分析和解讀
根據對課堂的訪談和觀察結果的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幾個主題:
1.交流的頻率和時間
通過一個學期的課堂記錄,研究者發現課堂上,師生交流意見的頻率顯著增加,下面為課上學生發言的次數比較。實驗對象不變,為視障一年級學生,9人參與實驗,可控的操作因素為自主提問干預,測量每堂課學生站起來發言總次數的平均值。
可以看到,自主提問干預后,學生的發言次數明顯上升,在前4個星期和第8個星期至第12個星期實現了顯著性差異。學生的話語時間也顯著增加,下面為每節課所有實驗對象回答問題時間的平均值。
從發言時間來看,視障學生課上發言時間顯著增加。通俗地講,在自主提問的影響下,視障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說的話明顯增多,也更愿意表達自己。
訪談結果顯示,學生們喜歡課上自己提問題的方式,學生更愿意動腦筋,提些自己以前產生過的疑問。學生A:“我上課的時候想到之前見過,正好課文提到了,我就想問個究竟?!睂W生B:“我喜歡提問題,平時老不敢說,這回在課堂上可以說個夠了?!睂W生C:“剛開始的時候還不太敢,后來慢慢地就不怕了。”
自主提問的方式讓提問的主動權回歸學生,給予了視障學生從未有過的自主權;學生在老師的“放權”和鼓勵下,開始放心大膽地提問,一個學期后,自主提問已經形成習慣,成為理所當然的事,學生們在開放式的課堂上更愿意表達自己。
2.語言表達能力和提問深度
參與實驗的9名學生表達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們以學生小A為例:小A是一名早產兒,雙胞胎女孩,先天視網膜病變,有光感,二級盲。8歲,剛入學時較為內向,不愿與人交往,課上極少主動舉手發言,性格有些偏執。
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在課堂上參與自主提問,剛開始兩個星期,開始舉手,提出疑問,問題多為圍繞詞語的簡單問題,如,語文第二冊第一課《柳樹醒了》“什么是春雷?”“什么是捉迷藏?”問題全部為“什么是…”其中部分問題她自己知道答案,但仍然問出來,是想獲得起立發言的機會,筆者仍然表揚她,并找同學幫助解答。
自主提問干預一個月以后,小A開始學習其他同學提問的方式,用“為什么…”來提問,如,語文第二冊《月亮的心愿》,小A:“為什么月亮要自言自語呢?”問題開始嘗試深層次探究原因,但大部分問題不完整,有些問題明顯是機械地使用“為什么”,并不明確自己想問的是什么。
自主干預兩個月半(10個星期)后,小A學會了用“為什么”來提問,如,語文第二冊《荷葉圓圓》,小A:“為什么荷葉是小蜻蜓的停機坪呢?”這個問題把課文原句“我的停機坪”轉換成了自己的語言,正確地表達了自己的疑問,這說明她已經可以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也反應出她的思維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參與實驗的9名學生都在問題的深度上顯示出了明顯的進步,小A 的進步是典型的代表。
3.自信與自主
總結與學生的訪談,學生們認為自主提問有以下優點:
(1)可以把想問的問題一股腦地說出來,不用害怕遭到老師批評。即自己做主,問題不限制。
(2)以前接觸到的問題,回想起來再問,得到解決。
(3)能夠得到老師表揚,非常開心。
(4)舉手次數更多了,站起來的次數也多了,沒那么緊張了。
通過與學生非正式溝通,了解到學生更喜歡自主提問這種學習方式,主觀上更愿意接受這種自己做主的學習方式;更多的學生開始舉起手,各抒己見,能更自信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老師的引導下,更知道怎么問、問什么。
四、行動計劃
根據本研究中出現的主題,筆者將對未來的“自主提問”行動研究計劃作出如下改進:
1.重新調整引導方式,激發學生更大的提問興趣和提問欲望。如果能夠對每篇課文爛熟于心,就能更好地把握引導的方向和方式,提高引導的效率。
2.讓提問方法更系統。提問是一門有效的技巧,所以要總結提問的技巧,形成一套成熟的提問方法體系,引導學生更好的提問。
3.把質疑的習慣遷移到生活的其他領域。
4.通過解答問題,幫助視力障礙學生樹立自信。
五、最后的思考
正如前文所述,自主提問對于視障語文教學領域,目前國內還沒有此類研究。因此,把自主提問的教學方式大范圍地應用到視障語文課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
也許有些教師會擔心,學生會無節制地問問題,從而打亂教學安排。研究發現,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學生剛開始得到話語權,被釋放的時候也許會出現一段瘋狂問問題的時期,但當學生意識到這本就是他的權力時,這種現象自然就消失了,每個學生都會更有針對性地提問。通過實施這一研究,筆者進一步意識到了自主提問對視障學生的意義,也將致力于在今后的課程中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徐文麟.自主提問共同探究全員發展——我的問題教學法[J].閱讀與鑒賞(教研),2010(7).
[2]張軍.語文課我要暢所欲言——談語文課如何培養學生提問能力[J].試題與研究,2011(20).
[3]仰建強,黃尊親.想問會問善問——提高小學生自主提問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學月刊(小學數學),2011(6).
[4]張梅.善導善控話提問[J].教育研究(小學時代),2010(1).
[5]張麗梅.創設疑點——讓學生在自由提問中成長[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7(1).
[6]孫貞鍇.關于自主提問的幾點審視[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