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柳
摘 要:現階段我國土地整治工作開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土地整治資金投入與撥放不合理,且應用質量不穩定;土地整治戰略布局無法消除原有障礙,且對于阻止退化工作、修復污染工作的開展有失偏頗;土地整治整體后續保障能力的提升與建設較為緩慢,無法依據國家政策法規基于相應的支撐和幫助。
關鍵詞:新時代;土地整治;戰略布局;統籌規劃
在開展土地整治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土地結構、土地特征以及土地布局和土地作用對其作出相應的方案設計與開發。在這一背景下,能夠有效提升土地的資源應用效率,而且可以促進對土地的保護與后期管理工作開展。同時,在進行土地整治的時候,能夠大大提升土地的耕地質量,并且可以做到對城鄉用地整體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與完善。基于此,我國的“四大板塊”和“三大戰略”城鎮化用地布局和整體規劃將得到大力的發展與提升,且能夠積極帶動我國土地整治工作開展的方式與方法,實現對社會生產、人民生活、經濟發展、土地結構等多方面的空間、理念、行為的優化。
一、依托“十三五”規劃布局,突出適應性
基于“十三五”整體規劃布局,我國勢必要達到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且要徹底的擺脫貧困的干擾。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對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務必要通過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積極開放、促進環保的方式運行。基于以上發展和服務理念,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開展必然可以在手段的應用和技術的發展上得到較大的突破與革新,而且能夠對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做出有效的調整與規劃,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土地的作用為其提供相應的土地利用建議和意見。在這一背景下,能夠有效加快我國土地整治的市場化轉型,而且能夠基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為廣大的百姓帶來生活上的幫助和經濟收入上的幫助。
例如:在結合“十三五”整體規劃布局下,對于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需要結合不同區域的特殊性對其進行個性化的方法制定與意見創新。通過該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整體規劃布局的實效性,且可以突出對土地資源利用的適應性和科學性。另外,在對土地整治的過程中,還需要結合適應性的需求,依托“十三五”規劃的原則,對當地居民的意見進行收集與采納,通過民眾融合政府的方法,對土地整治工作進行有效的開展和實施。在這一背景下,能夠有效提升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突出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和基礎。在該方法的應用中,可以將扶貧工作有效的融合起來組織實施,通過易地搬遷的方法、退耕還林的方法等做到對土地的有效規劃、有效保護和有效利用。
二、結合土地整治的現實需求,提升應用率
結合當前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開展狀態進行分析,目前我國對于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做出了精準的定位,且對于應用不合理的土地進行了有效的方案設計與規劃,并且調整了土地的利用空間和應用范疇,實現了土地空間與應用價值的組合關系構建。通過該方法的應用,能夠進一步提升土地資源的應用效率,促進土地資源與其他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多維度自然資源聯合發展與建設的整體效能。基于此,能夠改變當前我國土地整治的現實狀況,突出土地整治工作開展中的需求與各項條件,進而提升土地的整體應用率。
例如:在對土地整治工作進行開展的時候,需要嚴格按照規定程序對其進行實踐方法的應用與探索,通過不斷開發、不斷應用的方法,尋找符合土地整治特色化發展的道路與措施。基于此,能夠結合不同的土地資源、不同的土地應用作用、不同的土地應用節點對其設計符合土地整治發展與建設需求的系統化措施。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土地整治過程中的“老大難”問題,且可以實現對區域土地整治工作的方案完善與優化。在未來,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開展必然能夠基于現實需求實現對技術應用和工程開展的有效創新與發展,而且可以基于優質管理、優質建設的原則,逐漸消除土地整治工作開展的弊病,有效提升組織土地退化和土地損毀的問題發生。這對于未來我國的經濟建設、民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作為一項服務國家的戰略措施來應用。
三、利用時代發展的全新技術,體現制度化
在當今新時代背景下,一切工作的開展都可以依托高新技術的應用來完成。基于此,能夠有效解決各個領域中的突出問題和桎梏。而在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為其提供有效的幫助與支撐。特別是在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過程中,可以為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提供嚴謹的、科學的、完整的、系統的數據信息與資料,進而可以為后期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帶來有效的服務與幫助,實現土地整治工作開展的制度化、體系化和創新化。
例如:在對土地整治工作進行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前我國的短期戰略和長期戰略,從微觀角度以及宏觀角度兩個方面做出研究與分析。在這一背景下,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會更有效率,而且整治的質量也會更高。如,可以結合綠色環保的理念,對不同區域的土地應用狀況、土地完好率、土地損毀率以及土地的應用領域做出相應的數據研究與調查,然后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其進行整體的分析,進而探索得出在不同地域中,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需要朝著哪一方面發展,需要朝著哪一方面建設。或者,還可以結合智慧國土的應用理念,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其進行土地整治資源管理的創新方法應用,借此對土地生態系統進行平衡,利用查缺補漏的方法,通過人力支撐的措施,對土地進行有效的保護與治理。基于此,可以將之作為一項制度進行應用,這樣能夠為后續的土地治理工作開展提供有效的思路,且能夠規范土地整治的舉措與應用方法。
四、根據國家政策法規新要求,提升保障力
在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開展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結合國家的政策和法規,對土地整治工作進行設計與開發,并且要在這一過程中突出對土地整治的保障效能與保障力度。其中,主要設計的工作有:農田改進,良田建設;農業轉型,糧食高產。基于以上兩項工作內容,能夠大大提升土地整治的應用方法與操作思路,而且可以實現對管理制度的建設以及公眾參與效能的提升,進而實現對政策體系的有效整合,突出土地整治工作的法治化建設與社會化保障。
例如:當前我國已經超過了3.11×107hm2的高標準農業生產良田。這是基于“十三五”規劃之后推行的一項土地整治工作開展新舉措,在原有的農田基礎上,對其進行有效的優化與完善,實現對普通農田面向高產農田的轉化。在這一方法的應用中,我國的基本農田面積得到了提升,且帶動了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效率,實現了農田管理、農田建設、農田保護的三位一體操作制度建設與操作空間營造。另外,在土地整治中,對于城鎮地區利用率較低的農田也進行了再次開發,且對舊工廠、舊房屋進行了改造,依托國家政策和法規,基于政府的保障效能,應用土地整治流量控制的方法,有效舒緩了城鎮地區的建設用地壓力,提升了城鎮地區的農田轉化工作開展效率與質量。
綜上所述,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于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與推進。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開展模式也在不斷的變化與改革,且土地整治的功能和作用性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對于當前我國實行的土地整治制度進行分析,現階段我國對于耕地保護工作的開展以及資源節約利用的工作開展管控異常嚴格,且逐步邁向了以生態理念發展大背景為基礎導向的可持續化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湯懷志,梁夢茵,范金梅,關小克.我國土地整治規劃的發展歷程、趨勢與反思[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06):52-59.
[2] 胡業翠,仝金輝,劉桂真.農村土地整治創新模式思考——基于重慶“先建后補”土地整治項目的啟示[J].國土資源情報,2016(12):43-48.
[3] 國土資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點實驗室 熱烈祝賀第十八屆中國科協年會隆重召開[J].西部大開發,2016(09):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