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浙英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近年來越來越受關注。誦讀經典古詩詞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傳承的法寶,在幼兒誦讀的過程中,不僅能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也啟智幼兒感悟經典文化的內涵。
關鍵詞:幼兒;古詩詞;傳統文化
我國古詩詞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燦爛歷史長卷中的絕妙華章,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
一、經典詩詞誦讀的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幼兒對中華文化的了解,陶冶幼兒情操
我國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且由于產生的時代背景、原因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不同經典古詩詞呈現出的特色也是各不相同的,且一直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對于廣大幼兒來講,其學習的古詩詞知識內容雖然相對比較簡單,但在誦讀學習中也能夠充分感受到先輩對民族的那種忠誠,以及那種強烈的生活熱情、對百姓的憂思,也正是因為其蘊藏的文化內涵是極為深刻的,所以即使再過多久,古詩詞具有的魅力都是無窮的。因此在幼兒園開展經典詩詞誦讀既豐富了幼兒園教學活動內容,也幫助幼兒及早有效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二)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語感,增強幼兒的語言能力
3-6歲的幼兒正處于語言的敏感期,古詩詞韻律感強,節奏性強,古詩詞有利于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如《江南》《詠鵝》等古詩詞,內容淺顯易懂,音韻和諧,幼兒進行誦讀,在潛移默化中就培養了幼兒的語感。工整的詩節,對仗的上下句,朗朗上口,使得幼兒誦讀變得簡單。幼兒園開展古詩詞教育,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從而增強幼兒的語言能力。
二、經典詩詞誦讀融入幼兒教學的方法
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已經逐漸進入了幼兒園的保教活動中,對傳統文化中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日益豐富。幼兒園組織幼兒欣賞、誦讀經典詩詞,,演講. 表演經典故事等,逐漸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傳承方式。作為幼兒教師要強化自身素養,豐富活動內容,把經典詩詞誦讀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滲透于幼兒保教活動之中,并按幼兒年齡分大、中、小班開展朗讀比賽,背誦競賽,詩詞接龍,親子活動等,督促幼兒. 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到經典詩詞誦讀活動當中。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選擇適合幼兒的經典詩詞
大部分幼兒對古詩詞的認知都處于懵懂狀態,對此,教師在實際誦讀教學中,應結合幼兒不同階段的認知特點與需求來對教學篇目做出精心選擇,?選擇的內容也要做到與當時節氣、節日,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協調統一。
如時逢秋天,教師就可以選擇《天凈沙·秋思》等比較應景的古詩詞來精心設計相關教學活動,以此來引導幼兒基于自身處境來對秋天意境做出深入體會,真正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二)積極引用貼近生活的案例教學
在精心設計各項經典詩詞誦讀過程中,除了要引導幼兒加強記憶、誦讀之外,還要從不同角度來完善幼兒人文情感的培養。例如在母親節時,為了引導學生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對偉大的母愛有更深刻的體會,某教師就選擇了《游子吟》這首古詩詞來開展誦讀學習。一方面,先引導幼兒對詩詞進行熟讀背誦,讓其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對母親深夜挑燈為即將出遠門的孩子縫制衣服的那種深情有更深刻的感悟,進而逐漸懂得怎樣愛護、感恩和報答母親。另一方面,引導幼兒對生活中哪些方面能夠體現出媽媽對自己的愛,或者是媽媽做的哪件事情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深深地感動了自己,在以后的生活成長中要怎樣與媽媽相處等相關情感話題做出深入討論。通過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既可以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到媽媽待對孩子的方式雖然是各不相同的,但其中的相同點就是都蘊含著濃濃的母愛。
(三)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好奇心
面對復雜、枯燥的古詩詞,教師若只是引用一種方式來開展各項教學活動. 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且極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和厭煩。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 應用更新穎的教學模式。比如某教師在講解《春曉》時,就為學生播放了《小燕子》這首歌曲,然后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學習,以此來吸引更多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
(四)優化詩詞誦讀環境
在古詩詞學習中,若幼兒始終保持著愉快的心情,既有助于學習興趣與效果的增強,也能夠對古詩詞學習給自身成長發展帶來的意義產生深刻體會。為此,教師應注重誦讀情境的恰當創設。古詩詞教育應該有階段性的計劃,例如應該計劃好每個學年、每個學期、每月、每周開展古詩詞教育的次數,而且應該循序漸進,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同時也可以將地方的傳統文化特色融入古詩詞教育中。營造良好的古詩詞教育氛圍,有利于增強文化底蘊,也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三、結束語
總之,在幼兒園開展經典詩詞誦讀對幼兒認知傳統文化,能潛移默化地提高整體語言鑒賞能力有很大幫助。同時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營造了良好氛圍,奠定了人文基礎,確保傳統文化代代薪火傳承。
參考文獻:
[1]王煜. 積極推廣“經典誦讀",大力推進文化建設[D]. 語文建設,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