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余瑩 黎娜 王藝霖 楊海鵬
摘 要:基于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下,對我國傳統媒體領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為穩定傳統媒體的發展地位,還需要對傳統化發展模式的創新,正確應用互聯網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創新。再加上多元化、信息消費因素的影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氣象服務備受人們的關注,為使氣象信息安全、穩定地傳播,還需有互聯網技術的支持,科技發展大潮突出氣象信息傳播的重要性,創新出多項服務功能,從而為大眾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氣象信息;傳播
由于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使我國南北地區的自然氣候出現了較大的反差,超強臺風、自然災害等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奪走了人們的生命。“全球氣候變暖”備受各領域與大眾的關注,為給大眾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還需要氣象部門發揮出自身的職責與作用,加強對氣象信息數據的傳播效率,在新媒體時代下,要充分利用媒體優勢,并與互聯網技術的綜合應用,利用科學技術有效解決自然災害問題,從而確保大眾生命安全。
一、新媒體時代對氣象信息傳播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與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節奏,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媒體信息的傳播,使每個人都成為了新聞信息的生產者與傳播者,針對不同的新聞信息,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地表達出自身的情感,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新聞信息、內容的分析,所發表出的觀點是不同的。而對新聞輿論的控制,依然是媒體部門進行控制,專業化、高素質的媒體工作者,時刻都明確自身的職業與原則,對新聞內容真實報道、對新聞輿論的正確引導,既引導大眾的積極參與,又能推動媒體行業的穩定發展[1]。
那么對氣象信息的傳播,主要分析氣象特點,特殊的環境、特殊的地點、特殊的情節等,都會成為新聞焦點。例如:大眾親身經歷了一次暴雨、一場臺風、一次龍卷風等天氣現象,那么在日后的生活中,就會對氣象變化特別地關注。“媒介是人感覺能力的延伸或擴展”,是著名的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所提出的,互聯網技術的影響,把大眾帶來了智能化的時代,電子產品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對氣象信息的傳播,就可以充分利用此條件,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全方位地了解氣象變化情況。
新媒體時代使氣象信息傳播方式、傳播渠道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此之外,還包括氣象信息內容表現形式,以多元化的特點進行傳播,與傳統化的傳播方式相比較,整體的傳播效果更佳,影響范圍也逐漸擴大,使氣象信息傳播工作真正地發揮出自身的作用與影響性,為大眾的日常生活提供便捷。
二、新媒體時代氣象信息傳播策略
(一)突出信息主題,吸引大眾注意力
在新融媒時代下,氣象信息傳播的主要核心依然是“內容”,為突出信息“內容”,引起大眾的關注,還需對氣象信息“主題”設計,可結合不同氣候的特征進行設計,增強大眾的視覺感。例如:氣象信息報道下雨天氣,給出具體的時間、降水量,在下雨時間會設計下雨主題,可為大眾直觀地感受天氣變化情況。因此,對氣象信息傳播“主題”設計,要求工作人員都強大的設計能力與創新意識,充分利用天氣資訊、災害機理、生活常識等信息,對氣象“主題”的擴充,從而增強氣象信息的引導力。
(二)充分利用媒體技術,創新多樣化的傳播形式
媒體技術不單單為大眾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為媒體領域的發展、傳播渠道等進行了創新。那么在氣象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媒體技術的優勢,對氣象信息傳播形式的創新,促進氣象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全面擴大氣象信息傳播范圍與影響范圍,吸引更多大眾的關注[2]。
例如:我國氣象部門在2017年創作了《臺風68年的足跡》作品,在數字媒體設計大賽圖形專題策劃報道中獲得了優秀獎。《臺風68年的足跡》作品的創作,無論是作品的內容設計,還是色彩、線條之間的搭配,都有明確的核心,就是以“時間”為設計核心,隨著“時間”的發展,展現出不同階段的內容,無論是大眾的關注點,還是大眾對內容的分析,都能夠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可準確地了解到《臺風68年的足跡》作品中,臺風共登錄到我國各地區的數量、路徑,未登錄過的地區、數量等信息,在設計方面就突出了主題設計,所帶來的反響超出了預期的效果。
(三)氣象領域的規模化發展,擴大氣象信息傳播范圍
氣象信息傳播工作,不單單只是為了對氣象信息的傳播,而且能夠真正地為大眾日常生活提供有利條件,為引起氣象部門與大眾的重視,還需要注重氣象信息的規模化發展,擴大氣象信息的傳播范圍與影響范圍,例如:在天氣報道過程中,人們在手機上下載氣象軟件就可以關注到各個城市氣象情況,為人們的出現提供便捷[3]。對氣象信息規模化的發展,可以選擇以一周為周期,氣象部門報道出近一周的氣象信息,為大眾出現規劃提供重要信息,借助新媒體力量,擴大氣象信息影響范圍。
而對新聞輿論的引導,更是氣象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例如:在我國華北地區,出現了一則“雷達無法監測的暴雨”的消息,瞬間引起了大眾的關注,如果氣象部門忽視對此類氣象信息的管理,就會引發大眾的恐慌。對此,我國氣象部門及氣象專家第一時間就通過騰訊新聞、中國氣象局、新浪微博、中央氣象臺官方微博等渠道及時發布正確的消息,科學辟謠,有效解決負面輿論的影響,突出氣象信息傳播的重要性。
(四)加大氣象信息傳播維護力度,確保氣象信息傳播工作質量
關于氣象信息的傳播,最主要的領導部門就是氣象部門,氣象部門及工作人員要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無論是對氣象信息的傳播,還是對氣象信息內容的寫作,都需要本著“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與原則,加強對氣象領域的管理力度,針對辟謠信息要采取法律措施對其的解決。并利用信息化技術,申請微博公眾號、微信公眾號等,讓更多的人關注氣象變化,還可對專業化知識進行普及,全面提高大眾的專業化知識,達到良好的科普效果,從而確保氣象信息傳播工作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為使氣象信息穩定地傳播,還需氣象部門及工作人員有較高的重視,針對氣象輿論的引導,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氣象信息的傳播,確保氣象信息傳播工作質量,注重氣象領域的規模化發展,擴大氣象信息傳播范圍,創新多樣化的傳播形式,從而吸引大眾的關注。
參考文獻
[1]董青.融媒體時代氣象信息傳播思考[J].科技傳播,2018,(08):190-191.
[2]胡小羽,胡康,王磊.融媒體時代下氣象視頻信息傳播的趨勢[J].西部廣播電視,2019,445(05):67-68.
[3]次仁德吉,方樂群,宗吉.融媒體時代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渠道的變革[J].農村實用技術,2019,209(04):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