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農業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農業院校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越來越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筆者通過對培養研究生實踐能力提升途徑的探索與思考,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實踐能力;探索與思考
一、前言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整個國家教育體系的頂端,是培養社會需求的高層次人才的必要途徑。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等農業院校培養的研究生作為農業大國高層次的人才,應具有比較高的業務素質水平、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他們的培養是高等農業院校極為重要的任務。其中,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關鍵點。
二、研究生教育中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從2013年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提出高校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改革“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到2017 年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強調研究生教育應“強化與職業相關的實踐能力培養”,說明高校研究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革,特別是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改革的重點。
現在整個世界變化多端,錯綜復雜的大環境迫使人們對世界經濟進行全方位的調整,而科技創新突飛猛進就更加凸顯了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創新創造的歷史使命,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隨著國家戰略中“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各高校在綜合考慮自身的情況下,陸續投身到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這對我國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使高校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高等農業院校研究生專業設置在傳統的農、林、牧為主的基礎上,還設置了文、法、經濟、管理、計算機技術等專業,使得專業面更加寬泛,新形勢、新課題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我國高校從2009年開始根據社會對專業人才,尤其是專門應用人才的需求,對研究生培養結構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培養方式有所不同的研究型、應用型研究生的規模在不斷變化。特別是專業學位研究生逐漸成為碩士學位的主流方向。社會需求與就業形勢要求學生獲得更多專業實踐技能,對原有的學術型培養機制、培養方法與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戰,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課題。
三、研究生實踐能力提升途徑及思考
研究生實踐能力,顧名思義是學生在參與專業性的課題研究、動手參與教學實習與實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步獲得的實際技能和經驗。這一實踐能力體現在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將學到的專業知識、獲得的技能融合,成為解決實際工作問題時所需具備的能力。那么,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實踐能力便成為當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開展培養模式改革,逐步健全質量保障體系
進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是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必然結果。改革涉及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導師管理、督導工作、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經費支持等多方面。這些方面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從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規章制度開始,通過嚴格管理使研究生培養計劃落到實處。強化導師隊伍建設,增加校外高水平導師數量,使導師隊伍更加適應新形勢需求。
(二)完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評價課程質量體系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實踐教學是教學質量、人才培養的必要環節。高校需要完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主動適應經濟社會和行業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碩士生培養方案、課程大綱、課程簡介制修訂,構建與學校研究生教育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提升學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時,充分發揮教學督導的監督引導作用,對教學運行、培養質量、教學評估相結合,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三)強化實踐基地建設
為加強研究生實踐教學和科研實訓,應大力開展研究生工作站和實踐基地建設,著重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建設,進一步開展研究生實踐教學的改革與管理創新,側重對研究生實踐教學項目的支持,特別是要保障實踐教學經費充足,使高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走健康、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的道路。
(四)重視研究生教育中的課程與教材建設
高校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課程建設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課程建設的質量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在當前的大環境下,課程建設中應突顯實踐環節的重要性,注重不同培養階段課程的整合、銜接,并將實踐環節貫穿始終。課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要充分考慮社會需求與專業特色科學的結合,強化課程體系的系統性和前沿性,特別要注重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注入課程體系中。同時改革授課方式與方法,調整考核手段,滿足社會及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發揮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將在線開放式教學方式納入教學體系,構建一批一流優質的網絡課程,并強調課程審查評估機制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是教材建設,在教材建設中基礎與發展并重,在教材中體現
前沿性和有針對性,教材中強化實踐環節的內容。
(五)完善科教融合、產學結合機制
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多方面的協同。社會進步與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單純依靠高校培養的研究生難以滿足需求。出現新的培養模式——高校與社會的資源共享,開展戰略合作,高校的合作對象以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為主,建設以校所、校企、校校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共享平臺,探索合作培養的新途徑、新方式。推行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將創新創業實訓實踐融入其中,提高創新創業、高水平人才培養的力度。
(六)加強導師隊伍能力建設
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導師隊伍建設是高校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頭戲,各高校需要將其列為教師隊伍建設的前列。利用學校與社會資源,開發導師教學交流平臺,重視對新任導師的培訓,加大對導師承擔研究生培養改革項目的資助力度,支持導師與社會、國際及跨學科的合作等是導師隊伍建設與發展重要內容。強調并鼓勵教師的交流與流動,開展校內外“雙導師”制的推廣,優化導師隊伍結構,促使導師的學術水平、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
當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成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新的重大戰略決策。近年來,國務院、教育部制訂、發布了一系列相關文件以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推動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高學科建設水平、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已成為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的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特別是社會發展所需的高水平人才,必須具有極強的實踐能力,高校對這一類人才的培養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駱樂,薛興利.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評價指標模型建立及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19.
[2]鄒穎.“雙一流”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學科建設的機遇與挑戰[J].甘肅高師學報,2020.
[3]劉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綜合改革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2019.
[4]高越.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提升機制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
作者簡介:
楊毅(1979年-),男,漢族,碩士,河北高碑店,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