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黎民
摘 要:隨著以“核心素養”為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理念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不斷得到深化,各學科在教材改編、課程改革工作中對學生知識體系、學科運用技能的提升愈加重視,統編版教材就是這一教學改革熱潮中的代表性產物。統編教材創新的特殊單元設計注重語言人文與語言技能的“兩頭并重”,因此,在對特殊單元的教學中更要把握單元教育主題,利用主題教學法構建知識技能體系。
關鍵詞:核心素養 統編教材 特殊單元 主題教學法
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水平的大力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態勢下西方先進的文化教育思維的引入,我國教育研究者和國家領導人都開始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新時代教育命題。在文化多元化趨勢不斷加深、科技和創新思維需求旺盛的當下,人才能否具有自主學習意識、深厚人文底蘊以及學科知識技能已然成為我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部于16年正式發布了“核心素養”的教學體系。而緊跟其后的,教育部統編教材也于17年大規模地進入了我國中小學校園中,其作為對我國立德樹人、核心素養教學理論的實踐化體現,其更多地側重于新時代教育對學生技能素養的關注,而要充分運用這些特殊單元的教育優勢,小學語文教師更要從課本入手,深入思考各特殊單元的“目標”所在。
一、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特殊單元的教育目標及特征:
1.統編教材的教學思維差異及優勢特征:
統編教材相較傳統教材主要有三個創新點:第一,利用特殊單元,著眼語文的“雙線”教育,即利用單元主題和教育目標的設計,將教學篇目的“人文主題”和語言運用的“讀寫技能要素”相互結合,共同推進,特殊單元的設計就是旨在服務于對語言運用技能支線的重點教學;第二,循序漸進、目標明確的技能深化設計,統編教材對于能力的漸進式培養設計是極為成熟的,這體現在每一單元中,從單元導語到文本講解,再到課后習題和交流平臺的內容設計,其以知識點為導向幫助學生接觸、理解和實踐知識點及技能;也體現在各學段技能掌握的鮮明層次性上;第三,課堂與課外的連通性、讀寫技能的連通性,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灌輸和主導特征,統編教材利用“快樂讀書吧”“名著導讀”“習作目標”等教學環節結合了讀寫技能的訓練,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自主性。
2.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特殊單元分類及教育目標差異:
統編教材中的特殊單元可大致分為三類:閱讀策略單元、習作單元及綜合性學習單元。閱讀策略單元,如三上第四單元(預測)、四上第二單元(提問)等,其是基于課文和閱讀策略指導及訓練模塊,啟發學生利用“閱讀策略”來分析文章,利用速讀、精讀、圖像化、信息表等方式來提升學生對于文章主題的把握、文體分辨意識以及非連續性文本的理解能力,提高閱讀效率;習作單元,例如三上第五單元(觀察),六下第五單元(圍繞中心選材料),其是通過觀察、選材、順序、提綱、主題等關鍵點,涵蓋學生文章構思的全過程,旨在幫助學生養成習作思維的單元;綜合性學習單元部分,例如五下的“漢字之美”(研究報告),其是通過某一語文學習主題的創設,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通過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搜集、討論,以及學習成果的寫作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綜合的語文素養。[1]
二、主題教學法在語文特殊單元中的運用價值:
1.主題教學法的內涵:
主題教學法所指代的是授課教師在語文教材的解讀中確定每一單元的“主題”和體系,在授課中賦予學生一個學習、探索的角色人物,使其參與到語文學習和實踐中,是一項具有“動態性”的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所起到的是主題明確、任務創設、框架明確、學生思維引導以及學生學習狀態跟蹤的作用,通過這一教學方法,學生相較于多特定知識點的掌握,其更能獲得的是對實踐問題的辨析、對技能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以及綜合語言素養的提升。
2.主題教學法在統編教材特殊單元中的運用潛能:
相較于以往單純以情感主題、人文主題為核心的教學單元而言,特殊單元具有更加明確的技能教學目標。在傳統教材的運用中,學生的閱讀訓練、寫作訓練和課本教學是彼此獨立的三個教學體系。但特殊單元的加入完全改變了這一情況,三類特殊單元在各年級段會依照其教材的大方向、學生能力發展的情況,進行難易的分級,同時,在各個特殊單元內部也有明確的技能教學主題,例如閱讀的預測、思維圖表,習作的觀察、提綱、主題寫作,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報告、倡議書寫作等。特殊單元體現出了極強的連貫性以及鮮明的側重點,同時,在實踐手段上有給予了學生更高的主導權,幫助教師明確了自身的引導和督促角色。因此,主題教學法無疑是最適合統編教材特殊單元教學的方法之一。
三、主題教學法在特殊單元中的“導向性”運用:
1.牢牢把握導語,明確單元的“教學主題”:
統編教材在單元內部的體系構建中普遍會利用單元導語、課文精讀、交流平臺、課后練習(初試身手)等進行教學結構構建,而其中尤其以單元導語為直接導向,在單元教學伊始便確立人文及語言教學關鍵點所在。因此,教師應當首先對單元的導語進行深入分析,把握各特殊單元的教育目標和教學思路,確保后期教學設計的整體性,以及與教材系統性緊密貼合。
2.實踐主題和材料的選擇——閱讀策略單元:
在閱讀策略單元中,教材會依據本單元技能掌握目標先做出一個指示,并結合課本文后的閱讀習題進行引導,例如“預測”單元中的《不會叫的狗》練習題:“故事的幾種結局可能是怎樣的?”,“圖像化”單元中的《鄉下人家》練習題:“朗讀課文想象畫面,為課文配圖”等。結合單元的教學主題,教師可以利用主題教學法,在課堂開始前明確這一單元的學習任務,接著帶領學生“先讀題、后看文”,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進入課文學習,這將幫助學生通過實踐最快地掌握不同閱讀技能的內涵和使用方法。
統編版教材相較于傳統教材,其在課內文本設置的數量上有所下降,因此,閱讀訓練僅僅依靠課本教材是不夠的。教師在明確了每一閱讀策略單元的“實踐技能主題”基礎上,還需要依據其特征選取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例如在三下《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及其閱讀策略“表格梳理故事脈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節選部分敘事文片段,進行以閱讀填表為主的小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的基礎上鞏固練習實踐主題。
3.巧用教材結構,培養學生寫作思維——習作單元:
習作單元主要由六部分組成:導語(名言導入、學習任務)、精讀課文(兩篇名家作品,熟悉文體和寫作風格)、交流平臺(分析)、初試身手(文段寫作小練)、習作例文(優秀學生習作)、習作練習。除卻運用與閱讀策略單元相似的教學思路外,教師還需要把握教材不同環節知識掌握重點的不同,例如精讀課文中主要要讓學生以“結構分析、美句仿寫”為主題進行學習活動,而在習作例文板塊中,教師則可以側重于“文章閱讀收獲交流”層面進行設計。
同時,由于習作單元的主題幾乎都有特定的生活情境,因此教師可在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兩個部分進一步運用主題教學法進行教學,而這里的“主題”就應當是單元主題和學生交流學習主題的結合。在交流平臺上教師可以就單元主題布置學習討論任務,讓學生交流或合作完成習作素材積累,例如三上的“觀察”單元中,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家鄉記憶”“我經歷的一件趣事”等主題人物,并通過小組討論,幫助學生交流和學習他人進行生活觀察的思路。而在初試身手中,教師可以就學生的片段習作,以“反思和完善”為主題,通過習作互改小組來激發學生分析文章的自主意識和寫作交流興趣。
4.注重探究,動態觀測,交流提升——綜合性學習單元:
綜合性學習單元作為學生自主性最高的特殊單元,巧妙利用這一單元,教師可以將學生讀寫技能相互連接,并更直觀地觀測學生綜合語言素養的積累情況。綜合性學習單元一般以人文,如環境、傳統節日、漢字等,以及應用文體熟悉,例如倡議書、報告等為學習主題開設的。因此,教師在對這類特殊單元的教學設計上首先要明確單元主題,利用情境引出研究話題,通過課堂教學梳理研究目標及規劃;其次,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主題,設置分組討論、個人展示等方式的自主探究任務;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師生反饋、生生交流活動,讓學生就各自的寫作或閱讀成果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教學體系,教師可以牢牢圍繞“主題”進行教學,同時,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監控每個學生的動態發展,啟發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技能進行實踐練習,聯通各個學段的讀寫學習工作。
結語
在傳統課堂中,課程往往是由教師主導,對語文課本教材進行情境導入、課文講解、主旨深化的過程,而對更注重于學生語言綜合能力、技能及思維培養的統編教材而言,如果還利用這一教學模式進行授課,那統編教材對“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就被完全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關鍵就在于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空間,而主題教學法則恰好能與這一目標相互契合。在教師針對特殊單元進行主題教學時,教師需要牢牢把握以下三點,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統編教材的教育潛能:第一,明確各類型特殊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差異,進行最恰當的教學設計;第二,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習任務為主要形式最大限度地賦予學生“主動權”;第三,時刻牢記教師在學生自主性學習中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語言素養和學科思維邏輯。
參考文獻
[1]黃國才.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科書--“部編本”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特色和使用建議[J].新教師,2016(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