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琴 陳志輝 尹立敏
摘要:基于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環節的重要作用,本文對課堂提問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展開反思,并提出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案,希望對教學有所助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方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20)01-0150-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limitations of classroom questioning teaching model, and puts forward a pla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questioning,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Questions in class; Effectiveness; plan
小學數學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強的學科特點,而小學生的思維形式多為具體直觀思維,面對抽象的數學概念、空間移動等相關知識時,學生常常會覺得束手無策。因此在教學環節教師多運用課堂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直觀思維的基礎上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以此完成學習任務。所以課堂提問模式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且隨著信息技術以及教育理念的發展,課堂提問的形式愈發豐富,啟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作用也愈發明顯。但受制于多方因素影響,目前課堂提問教學模式在實踐運用環節還存在局限性,教學的有效性也因此受到限制。
1?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狀
1.1課堂提問思想陳舊。基于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以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有待培養的現狀,教師為保障教學的效率多堅持應試教育思想,既以自我為中心開展課堂提問。受這種陳舊的思想影響,教師在教學環節沒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設計的問題偏離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理解能力等實際情況,導致教學缺乏針對性與實效性,課堂提問的重要作用得不到體現。此外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多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師問生答的單向輸出模式完成課堂提問教學任務。受此影響課堂提問變成了考察學生學習情況、提醒學生認真聽課的工具,導致學生十分厭煩提問環節,缺乏主動參與課堂提問的積極性,課堂提問的重要作用得不到體現。
1.2課堂提問缺乏探究性。課堂提問雖然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但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存在著局限性。部分教師將課堂提問變成了教學的點綴,問題的設計上缺乏一定的探究性,不能夠引導學生結合問題深入探究數學知識,課堂提問的重要作用得不到深度拓展。例如在學習軸對稱時,教師僅僅拋出一張軸對稱圖形的圖片,并詢問學生這是什么圖片,在簡單回答后就告知學生這是軸對稱圖形,并導出教學內容[1]。
2?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案
2.1樹立人本理念,構建和諧教學氛圍。在小學數學教學環節為有效運用課堂提問開展教學,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將學生設計為教學的主體,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理解能力等實際情況設計問題,以此設計出難度適宜且兼具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學問題,使課堂提問教學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次在人本理念框架下教師要構建和諧的教學環境,用親切的態度、鼓勵的話語、期待的目光等多種方式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回答的真切回應,以此建立起師生溝通的橋梁,使學生樂于參與教學回答,以此保障課堂提問教學的質量與效率。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可用“沒關系,你在好好想想”等鼓勵的話語,幫助其重拾信心,提高起學習的積極性。
2.2有效設計教學問題。基于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教師還要創新課堂提問的形式,用多元化的教育思想有效設計教學問題,以此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與效率。首先教師可在人本理念框架下,將情景教學法、問題導入法等多元化的教育思想融入課堂提問環節,或借助多媒體技術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元素開展趣味提問。通過多媒體技術以及教學情境的有效融入,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的激發,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的調動,依托情景深入理解數學知識,課堂提問教學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體現。其次教師要堅持探究性原則,設計的教學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能夠引導學生結合課堂問題,深入探究數學知識,以此實現課堂提問教學形式的深度運用。以學習梯形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觀察梯形,并拋出問題:“這和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類似?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待學生充分回答后,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導出梯形的定義相關教學內容。通過案例我們不難看出,依托探究性的問題,教師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形象具體思維,啟發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課堂提問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得到深度拓展[2]。
2.3堅持“不憤不啟”原則。在人本理念框架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運用課堂提問時要注意提問的時機,使課堂提問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為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不憤不啟”的原則,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將自身轉變為教學的引導者,僅當學生遇到瓶頸時通過提問幫助學生突破瓶頸,在學生思考不夠全面時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在學習梯形面積公式時,學生不知所措,教師可通過啟發性的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我們既然是通過平行四邊形推導梯形的定義,我們可不可以通過平行四邊形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如何將梯形變成平行四邊形?改變后的圖形在邊長、面積等方面有什么變化?學生經過思考收獲了探究的思路,有效的完成學習的任務。最后教師要注意教學語言的嚴謹性與規范性,使學生接收到正確的信號,以此做出正確的回答。為此教師一方面可運用如兒歌、謎語等生活化的語言減輕學生的邏輯思維壓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教師要使用嚴謹性、規范性的語言描述問題,如“增加了”“增加到”等概念的準確區分,避免將學生引入思維誤區,進而影響課堂提問的質量與效率[3]。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環節有效運用課堂提問,能夠調動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抽象邏輯思維,以此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以此促進教學的深度發展。為此教師要樹立人本理念構建和諧的教學環境;設計兼具趣味性、針對性、實效性、探究性的教學問題,保障課堂提問的效率與質量;同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不憤不啟”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此促進教學的持續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偉.淺析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9(36):133.
[2]崔鈺笛.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4):224-225.
[3]季康.淺談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