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大班幼兒已經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在平時生活中好動好問的表現,讓幼兒自己分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文章以大班數學教學怎樣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作為著重點,深入分析幼兒的數學認知水平及其生活發展區,以此來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指導方法。
關鍵詞:大班幼兒;數學教學;生活問題
一、大班幼兒數學教學現狀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按部就班,幼兒難免會感覺枯燥乏味,無法集中注意力,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導致幼兒不能認真聽講。大多數幼兒在課堂教學中不會自己主動開動腦筋,無法獨立思考問題,甚至全然不清楚教師在講什么,自己在聽什么,應該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只能維持三分鐘熱度。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先通過想象而延展的,有些教師對幼兒的接受能力過于高估,導致幼兒的學習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
整個教學過程如果過于枯燥乏味,沒有開展數學活動或游戲,幼兒會無法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以把游戲融入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幼兒積極、踴躍地參加進來,從而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愉快地學習,打好基礎。例如,教師提出問題,鼓勵幼兒積極舉手發言,獎勵給積極發言的幼兒小紅花,從而讓幼兒養成喜歡發言、愿意發言、積極發言的好習慣,讓幼兒產生一種榮譽感,培養幼兒的學習自信。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生活化教學,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幼兒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1.引導幼兒在生活中發現數學
數學是一門貼近人們實際生活的學科,生活中很多事物與數學息息相關。通過身邊的各種事物,幼兒會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得到很多啟發與思考。例如,在觀看足球比賽時,幼兒可以發現足球是圓形的,足球場是長方形的,觀看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觀察足球場上有幾個人在踢足球,有幾個守門員等,這些都可以鍛煉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同時,教師要告訴幼兒每天應該幾點起床、幾點洗漱、幾點吃飯、幾點看電視、幾點睡覺等。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生活來啟迪幼兒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時間觀念,清楚自己的飲食起居。去超市時,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同時可以問幼兒水果的顏色、名稱,以及想買幾個水果等問題,付款時告訴幼兒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錢,并讓幼兒用減法計算應該找回多少錢。幼兒在思考的過程中認知數學,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2.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
學習數學對于幼兒來說應該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身需求,學習離不開生活,而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讓幼兒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教師可以從幼兒已有的積累和經驗出發,讓幼兒親身參與,獲得一些體驗和感受,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對此進行分析和理解。家長可以與幼兒做親子互動的游戲,因為游戲能鍛煉幼兒的規則意識、執行能力和游戲策略等。例如,在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時,教師首先會和幼兒講清楚游戲規則,讓幼兒聽懂規則并服從規則。因為對游戲感興趣,幼兒接受程度就會比平時強,此時進行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幼兒一共有幾只老鷹、幾只小雞,從而延伸到如果遇到危險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3.結合實際,增強幼兒的應用意識
例如,當幼兒學習“圓”的相關知識時,教師讓幼兒找出家里的圓形物體,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幼兒用數學思維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增強幼兒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又如,當幼兒學習“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知識點后,在搭積木時,為了達到牢固、穩定的目的,幼兒會下意識地將其搭成三角形的形狀,充分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將生活中的建筑設計成三角形的原理,從而反向論證這一數學原理,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有效培養幼兒的數學思維,促使其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4.勞逸結合,組織幼兒開展戶外活動
學習之余,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加戶外活動。活動是幼兒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實踐開始。在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助于幼兒更好地掌握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給幼兒足夠的思考空間,培養幼兒樂于思考、勤于動手的良好習慣,讓幼兒有機會在不斷探索與創新的氛圍中逐漸發展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體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通過激發幼兒數學學習的興趣,引導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并應用數學知識。日常的學習和積累,會使幼兒更加深刻地了解如何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田景正.基于生活哲學的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2]吳曉靜.淺談如何培養大班幼兒運用數學能力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J].好家長,2017(24).
[3]孫瑾.兒童非正式數學能力發展研究進展[J].學前教育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