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玲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逐漸改變著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融合,則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趨向,也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就。本文便從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想象能力、拓展學生知識視野這三個方面就小學低年級語文信息化教學進行深入研究,讓語文教育在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信息化教學;教學研究
如今,信息技術逐漸被應用于越來越多的領域之中發揮著其獨有的價值,為整個社會注入新鮮血液。同樣,教育行業也逐漸發現了網絡空間所蘊藏的巨大能量,努力促進自身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和發展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開始探究信息化教學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形式,運用信息化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文本內容和思想內涵,在多樣的文化知識中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感悟能力和文學修養。本文筆者就自身實際教學經歷針對小學低年級語文信息化教學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希望能夠供大家有所借鑒。
一、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環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一個積極而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引導學生融入課堂學習之中而獲得知識的提升,體會學習的快樂。一個消極而毫無生氣的學習環境,則勢必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困乏和疲憊之感而喪失對于學習的熱情和期待。所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環境,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其中蘊含著多種多樣的有趣的事物。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提前準備多樣的圖片和視頻,在多樣的感官體驗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例如,在《大象的耳朵》一課中,教師可以在上課前給學生播放《小象》這首歌曲,讓學生隨著音樂進入課堂教學之中,讓課堂浸潤音樂之聲。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便可以給學生出示“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這個謎語,讓學生猜測其謎底。在這種教學方式之下,學生便會積極地去猜測答案并且說出謎底,創造一種和諧而融洽的課堂氛圍。
二、激發學生想象能力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才剛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對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和想象。在孩子的世界中并沒有太多的限制。他們并不了解社會的規則和準則,因而可以無限制地暢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但是,這種想象也并不是無緣無故便產生的,其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契機才能夠得以激發。以往固化而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而將其思維固定在教材基礎文本之中而是課堂變得枯燥而乏味。信息技術則能夠為學生展示多樣的社會生活和事物,其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帶領學生根據文本去聯想和想象,從而讓學生慢慢在想象之中愛上語文。例如,在《紅馬的故事》一課中,當教師在講述“一頭浸在水里洗澡的牛,尾巴上還停著一只蒼蠅”等圖畫內容時,無法讓學生真正直觀而形象地體會其中內容。在此時,教師便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借助信息化手段來根據文本內容自己繪制圖畫內容。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去完成圖畫創作,進而在課堂中進行展示,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拓展學生知識視野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自顧自地為學生講授教材基礎知識和內容而并不會在教材的基礎之上進行充分拓展和延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應試學習能力。然而,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語文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語文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專業知識,更要在知識的基礎之上拓展教學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單純地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則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承受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信息技術則以其方便而豐富的特點走入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其能夠通過圖片、聲音、視頻、文本等多種形式清楚而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多樣的文化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例如,在《葡萄溝》一課知識拓展環節中,教師便可以在課件上給學生展示我國其他地區的風景、特產、人物、建筑等內容,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在生生交流和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化手段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和實踐,這促進了語文教學的創新和發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就,但在其實踐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難以預料的困難和挑戰。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必定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努力和實踐才能夠突破原有的困境而達到理想的彼岸。同樣,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發展也是如此。作為一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育工作者,本人將始終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實際需求而創設多樣的信息化活動內容,引導學生在多樣的信息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讓深入語文學科之中而享受生活之美。
參考文獻:
[1]周亢,楊曉惠.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信息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10):111-112.
[2]黃海莉.信息化手段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17(09):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