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嫻
摘 ?要:初中音樂學科是小學音樂學科的延續,在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藝術情趣,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等方面發揮著同樣的作用,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如單項傳輸式教學傾向,學科功利性凸顯,缺乏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的更新,教學結構不合理,教學效率低下等等,亟待改善。基于此,本文以初中音樂課程為例,探索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策略;教學現狀
其實,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各科教學環境得以改善,教學效率有所提升,但我認為改革是一個過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指導性,與細節處無法著手,對細小問題缺少針對性,需要教師們在領悟新課改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提出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創造更好的教學氛圍,具體如下所示:
一、確定教學目標,尋找學科教學方向
教學目標是教學行為的依據與指導,只有科學、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確定師生前進的方向,為此需要教師吃透教材,在研讀新課改大綱的基礎上,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且保證教學目標能反映教學本質,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圍繞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為實現教學目標而付諸努力。
如,欣賞《紡織姑娘》和《田野靜悄悄》這兩首音樂時,為了實施有效的教學,我預習了教材,研讀了教學大綱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教學目標:聆聽音樂,感知俄羅斯民族音樂的魅力;初步掌握大調式與小調式,學會辨析;開拓學生眼界,建立多元音樂觀。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我還設計了一系列教學活動:傾聽音樂,獲取情感體驗;學習大調式與小調式,習得音樂技巧;哼唱音樂,運用音樂技巧等等,實現了教學目標。再如,學到《鳥的天堂》這一首音樂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欣賞、創編、表演等形式提升自身環保意識。為了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帶領學生進行了實地參觀、小組創編、音樂劇表演等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值得學習借鑒。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學方向是師生前進的動力,必須正確和準確,這樣才能節省教學時間,提升教學效率。
二、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動力和支撐,如果能激發學生的興致,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但現實情況是,音樂課堂脫離實際,無法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更無法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取音樂靈感。基于此,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教師要注重從實際出發,加強與生活的聯系,或將生活因素引進課堂中或在生活中尋找音樂的身影,總而言之,就是讓學生了解到音樂不僅是一門課程,還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感受到音樂的重要性,喚醒大家學習的熱情。
如,學習《童年的回憶》這首音樂時,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我結合教材內容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先是以捉迷藏、跳繩、踢毽子等游戲活躍課堂氣氛,勾起學生的童年回憶;其次,巧用課堂提問技巧,鼓勵學生談論童年的記憶,或愉快或痛苦,共同的特征就是難忘;再次,傾聽音樂,感知音樂魅力,獲取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興致;最后,師生詳細分析這首音樂中蘊含的知識點,夯實自身基礎。學到《雨后彩虹》這首音樂時,我特意挑選了一個下雨天授課,教授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后,組織學生等待著雨后的彩虹,與實際生活建立了聯系,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在實際生活與課堂教學之間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系,引導學生回憶過去,引發情感共鳴或者組織學生等待雨后彩虹的出現,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初中音樂教學工作發展。
三、重視學生地位,創建自主學習環境
新課改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提倡學生自我感覺、自我體會和自我理解,為此要求教師放下自身的“權力”,將課堂讓給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平等對待學生,相信學生,理解學生,服務學生,為學生創建自主學習的環境。
如,在學習《紅色娘子軍連歌》這首歌曲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了解舞劇知識,學習舞劇表演,嘗試用柔和、抒情以及剛勁、有力的歌聲演唱歌曲,體會詩歌中堅定和熱烈的情緒。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我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同學們營造了自主學習的環境,為其提供了舞劇相關文字,播放了舞劇表演視頻,用自學代替了講授活動,尊重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沒有教師的引導與“嘮叨”,學生一時間難以適應,但也不得不鼓足勇氣,閱讀文字、觀看視頻,主動學習新知識。學到《愛的人間》這一首音樂時,我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讓他們自己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或三五個好友研讀樂譜,學唱歌曲或者自己傾聽音樂,感知音樂中蘊含的精神,亦或是向我尋求幫助,獲得新的知識……無論同學們選擇何種學習方式,只要能完成教學目標,都值得肯定。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響應新課改的要求,嘗試尊重學生在課堂主體地位,將課堂讓與學生并為之創建了自主學習的環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升了學生各項能力,實現了學生自我成長。
綜上,我發現初中音樂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并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上述幾點建議,以期為教育教學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曾軼.初中音樂教學方法創新探索[J].中學課程資源,2019(11).
[2]張云霞.如何上好一節音樂課[J].科學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