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春
關鍵詞:期貨交易所? 風險準備金? 使用
期貨交易所風險準備金是指由期貨交易所依法設立,為維護期貨市場正常運轉提供財務擔保和彌補因交易所不可預見風險帶來的虧損的資金。因風險準備金的相關規定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頒布的,部分制度規定與目前實際的業務發展已不適應,尤其在風險準備金的使用問題上更為突出,亟需進行重新規范,為防范和化解期貨市場的風險奠定堅實的基礎。
期貨交易所風險準備金使用的相關規定分兩個層次:一是國家出臺的相關規定,二是期貨交易所在自身結算管理辦法中的規定。
從國家層面來看,目前期貨交易所風險準備金使用的規定是唯一的,即由財政部頒布的《商品期貨交易財務管理暫行規定》(財商字〔1997〕44號),該文件規定了兩種使用風險準備金的情形:一是由于期貨市場劇變或不可抗力事故導致不能收回的各項債權損失,應以風險準備金進行彌補。二是對會員在期貨交易中違約而給對方造成的損失,期貨交易所應以違約會員賬戶的保證金給予補償;如其保證金不足補償時,期貨交易所代其補償,并享有追索權;通過各種途徑追索不回,滿足壞賬核銷條件的,經期貨交易所理事會審議,以風險準備金予以彌補。
從期貨交易所層面來看,交易所在結算管理辦法中對風險準備金的使用有更為細化的規定,綜合各交易所的結算規定來看,主要體現為會員交易違約的相關措施,由交易所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使用會員的結算準備金;在結算準備金額度不足時,暫停會員開倉交易;在結算準備金額度不足時,按規定強行平倉,直至用平倉后釋放的保證金能夠履行合約義務為止;如平倉后釋放的保證金仍然不足,由交易所將會員交存的作為保證金的資產處置變現。在交易所采取前述措施后會員資金不足的,交易所將采取以下措施:該會員資格首先會被取消,用該會員的會員資格費來抵償該會員的履約資金缺口;其次交易所使用計提的風險準備金代該會員進行履約賠償;最后交易所使用自有資產代該會員進行履約賠償。交易所代為履行合約相關義務,可通過法律訴訟對會員進行追償。可見,該種情形規定的是會員不能履行合約義務和責任時,即會員在期貨交易中違約時,交易所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會員仍欠資金的,可動用風險準備金進行履約賠償。期貨交易所的相關規定實際上是對財政部相關規定落地的細化,并未超出財政部的相關規定。
從前述期貨交易所風險準備金使用的相關規定來看,只有兩種情形下可使用風險準備金,實際上是對風險準備金使用的限制。財政部的相關規定是在1997年制定的,我國期貨市場建立初期,相應的法規制度建設處于探索階段。我國期貨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市場總體情況已發生巨大變化,市場面臨的風險已不再僅僅局限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失或會員交易違約造成的損失,而是出現了更多的風險因素,而這些風險因素造成的損失由于財政部規定的限制卻不能使用風險準備金,造成了風險準備金使用存在一定的障礙,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未考慮期貨交割導致交易所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
梳理各交易所的業務規則,實物交割是指期貨合約到期時,該期貨合約所載標的物由交易雙方通過所有權的轉移,了結未平倉合約的過程。通過合約到期時實物交割這種制度設計,使得期貨和現貨價格變動趨勢趨向一致性,更隨著合約到期日的臨近而更加趨近。實物交割就其性質來說是一種現貨交易行為,但在期貨交易中發生的實物交割則是期貨交易的延續,期貨交易中的實物交割是期貨市場最基礎的制度,是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連接的紐帶,是期貨市場兩大經濟功能發揮的根本前提。
實物交割是在交易所指定的交割倉庫中進行的,近年來交割倉庫風險事件多有發生,交割倉庫數次發生交割商品被盜賣、查封、重復質押或因火災造成滅失等風險事件,交易所作為交割履約擔保方面臨較大的風險處置壓力,防范期貨貨物交割風險日益重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交割倉庫不能向倉單持有人交付貨物的,交易所需要承擔連帶責任。此時,雖然是由指定交割倉庫的過錯造成倉單持有人不能行使倉單權利,指定交割倉庫賠償不足的部分由交易所按照連帶責任進行賠償。
正如前述,期貨交易中發生的實物交割是期貨交易的延續,當交割倉庫不能向倉單持有人交付貨物的,交易所承擔連帶責任時,應使用風險準備金進行補償,而這種情形卻在財政部的相關規定中未予考慮。
(二)未考慮因交易所的技術系統故障原因影響正常交易產生損失的情形
目前,交易所均建立了計算機交易系統,會員通過與交易所計算機交易系統聯網的通信系統直接輸入交易指令、參與交易所交易。由于技術系統固有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存在系統漏洞或設計錯誤,因而技術系統故障常有發生。交易所的技術系統故障造成客戶損失時,此時是由交易所的自身原因造成的,按照風險準備金的補償機制,理應使用風險準備金進行補償,不僅符合風險準備金的定義內涵,而且也是國外交易所使用風險準備金的常見情形之一。
(三)未考慮交易所開展的場外業務等新業務因交易所原因產生損失的情形
近幾年交易所不斷進行業務創新,開展了互換、期貨倉單交易等新業務,這些業務有的和期貨一樣屬于衍生品業務,有的是期貨業務的延伸,都是在交易所場內開展的規范化業務,雖然這些業務的規模還不大,但仍然面臨著同樣的風險,當風險發生時,也面臨著是否使用風險準備金的問題,從風險準備金的設立機制來看,因交易所原因產生損失的情形是可以使用風險準備金的。
(一)建議財政部修訂《商品期貨交易財務管理暫行規定》
從財政部最新清理的規范性文件清單來看,《商品期貨交易財務管理暫行規定》仍然予以保留,多年來交易所和期貨公司遵循該規定。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投資者交易行為日趨成熟,管理者的管理經驗也愈來愈豐富,多年來各個交易所的管理制度和業務規則一直處于不斷調整完善之中,尤其是近五年來期貨市場業務創新、規模增長的速度都是歷史上任何時期所無法比擬的,對期貨經濟業務的處理方式和手段也發生不小的變化,其中的一些業務方式和名詞定義已同規定下發的時期發生重大變化,這就使原規定的部分條款已不能反映現實情況,部分制度規定和實際的業務發展已不適應,因此建議財政部對原規定進行調整。
在風險準備金方面,建議對風險準備金的定義重新進行界定,對風險準備金的計提規模和使用審批程序做出修改,重點是根據業務發展實際擴大風險準備金的使用范圍,可從以下幾方面對風險準備金的使用進行規范:(1)對會員在期貨交易中違約而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仍保留原條款的規定不變;(2)增加因期貨交割導致交易所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具體包括指定交割倉庫不能在交易所業務規則規定的期限內,向期貨倉單持有人交付符合期貨合約要求的貨物,造成期貨倉單持有人損失的,期貨倉單持有人要求交易所承擔責任的;(3)增加因歸責于交易所的技術系統故障原因影響正常交易而產生損失的情形;(4)增加交易所開展的場外業務等新業務因交易所原因產生損失的情形;(5)去掉期貨市場劇變或不可抗力事故等原因,這些因為期貨市場劇變最終導致的是會員交易違約,可歸類為第1種情形,不可抗力在交易所的業務規則中對交易所是免責的,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相一致,因此不可抗力導致會員違約的,也可歸類為第1種情況。
(二)建議交易所的上級監管部門指導各交易所制定統一的風險準備金使用辦法
由于各交易所的業務基本相同,面臨的市場風險類似,業務規則經上級監管部門審批同意后才能向全市場公開發布。風險準備金制度作為期貨市場的基本制度之一,由相關法規規定建立,各交易所存在著最大的共性,個性化條款較少,建議由上級監管部門指導各交易所制定統一的風險準備金使用辦法,共性條款完全一致,個性化條款在各自的辦法中體現,經審批同意后向全市場發布。
參考文獻
[1]財政部《商品期貨交易財務管理暫行規定》(財商字〔1997〕44號).
[2]《大連商品交易所結算管理辦法》.
[3]《大連商品交易所交割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