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廣
摘 要:小學生數學成績的整體提高遵循木桶效應,因此重點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并擺脫學困生的學習困境,促進學困生向中等生、學優生轉化,對學生本人的學習和班級成績的提升都大有裨益。本文將具體研討通過怎樣的舉措可以有效轉化學困生。
關鍵詞:有效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
引言:
一個班的學生受數學基礎差異、上課專注度不同以及理解能力高低的影響,會出現在同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數學水平卻高低不同的現象。在日常教學中,數學成績好的學生會更能通過回答問題、主動提問等方式吸引到教師的注意力,而學困生會受膽怯、難為情等情緒影響,即使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也不敢主動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因此,教師要主動關注學困生,采取科學舉措促進學困生“脫貧摘帽”,向學優生轉化。
1.小學數學學困生成因分析
1.1 學生自身
造成小學生淪為數學學困生的原因較多,從其自身來看,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缺乏學習積極性,表現為上數學課時精神難以集中,課后也缺乏自主學習的欲望,對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原因,是學生沒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也缺乏較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看到自己的進步。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學生很容易對數學學習產生畏難和抵觸心理,長此以往,學生與班上其他學生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最終成為學困生。
1.2 學生家庭
家庭環境對任何一個學生的學習表現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家長教育觀念相對落伍,認為學習不重要,孩子應該外出打工賺錢補貼家庭,這樣的觀念會對學生造成較大的困擾,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的家長過度重視分數,忽視學生的心理層面,使得學生更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1.3 學校與教師
學校的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分數過度重視,造成了教師在上課時束手束腳,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而學生一旦習慣在老師的引領下解決問題,就會漸漸喪失主動思考的能力,也就容易造成學困生的出現。例如,在小學數學“測量”一單元中,有這樣一道題:“小華買了4本書,每本厚度是5毫米,問小華買的書總共多少毫米,轉換成厘米又是多少?”老師會教導學生1厘米等于10毫米,所以答案是“總共20毫米,轉換成厘米是兩厘米”。乍一看,這個教學過程并沒有錯,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將知識點直接拿給學生記住,部分學生可能理解不了這類單位轉換的過程,面對此類問題時依然會疑惑。這就是傳統教育的缺點,課堂實際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潛力得不到培養。
2.促進學困生有效轉化的策略
2.1 運用賞識教育,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
小學生蘊藏著無限的潛能,學困生也不例外,而潛能的發揮程度和教師的教學風格息息相關。一般說來,以寬容鼓勵為主的教學風格更利于學困生的成長,以苛責打壓為主的教學風格,會導致學困生畏首畏尾,學習上有困難也不敢和教師溝通。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和看法,比如,在學習“千米和噸”這一部分時,學生會覺得“噸”是一個很大的重量單位了,那么他們會好奇,還有比“噸”更大的重量單位嗎?對于學生提出的好的看法和問題,教師應及時做出肯定和鼓勵,以免打擊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對于那些錯誤的觀點,教師在引導學生改正時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包容和諧的教學環境就像冬日的一縷暖陽,溫暖人心又促進成長,有了老師催人奮進的賞識,學困生的學習潛能才能逐漸凸顯出來。
2.2 與學生多交流,讓學生感受教師的關懷
學困生的出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之下造成的,尤其是在教育資源短缺的大環境下,更是不能避免。教師面對學困生要擺正自身的態度,做到不歧視、不放棄學困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與每一個學生都保持良好的交流,對學困生更應該如此。教師應該積極與學困生溝通,多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找出其在學習上落后班集體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心與鼓勵,從而改正自身的學習態度,逐步擺脫學困生的身份。
2.3 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教育中數學教學太早地表現出嚴肅性和理論性,使得多數學童都難以對數學產生興趣,導致其學習缺乏動力和后勁,若能采取有效且有趣的數學教學方法,必能使學生產生對這一學科的興趣,從而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力。
具體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漸漸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三年級“測量”單元的應用題:“小明的身高是1.5米,他們家的小狗身高50厘米,請問誰更高?高多少米?”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如果你是小明,你更高還是小狗更高?”這樣的提問可以激起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讓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做比較的過程,引導學生弄明白這道題的關鍵是將小狗與小明的身高統一度量再做出比較。教師隨后可以追問家里面養寵物的小朋友:“你和你們家的寵物誰更高呢?”幫助學生將問題與學生自身的生活相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2.4 多給學困生正面的教學反饋
學困生在學習上表現為積極性不高,有較嚴重的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宜采用鼓勵性的教學方法來安撫學生的厭學心理和自卑心理。但也不可盲目地鼓勵學生,這樣的鼓勵沒有價值。教師應該多關注班上學困生地學習狀況,有針對性的給出教學鼓勵。例如“四邊形”單元中,有一例題“某房間是長方形的,長為5米,寬為3米,求該房間的占地面積。”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怎么求解此類問題?為什么要這樣求解?”來啟發學生去思考,然后針對學生的回答給出補充與鼓勵,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鼓勵,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對學習的信心與積極性。
結束語:
從研討的結果看,要想有效挖掘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潛力,需要先理解學困生出現的原因,據此才能有針對性地從心理建設、課堂改良等方面著手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
參考文獻:
[1]陳留斌. 有效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的策略探討[C].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文集(六).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10-11.
[2]王慧慧. 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的表征、成因及轉化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8.
[3]仇惠娟.淺談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有效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6(2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