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方園
摘 要:當今社會賦予教育的責任越來越大,學生需要通過教育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在培養人才方面,數學在思維邏輯訓練、空間模型構建、數據統計等方面有極大的優勢。初中階段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教師需要打造高效課堂,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獲得更多的收獲。本文主要對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高效課堂是一種教學追求,每個教師都希望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目標,學生也渴望能夠在課堂收獲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加豐富的課堂體驗,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教師可能會不自覺側重基礎知識教學,忽略學生的情感培養和課堂體驗,這會使數學教學失去很多的趣味性,自然會影響高效課堂的構建。此外,傳統的數學教學以灌輸為主,學生的參與性不強,倘若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又怎么會獲得課堂體驗和感悟呢?對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教學活動進行創設,以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本文在闡述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時,主要從“用多媒體吸引注意”“組織合作共同學習”“注重延伸深化課堂”三方面來談。
一、用多媒體吸引注意
對于很多初中生而言,數學學科非常難,且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之所以數學教學會給學生留下如此不好的印象,主要是因為教師傳統而刻板的教學方法造成的。高效課堂的構建,關鍵在于學生對教師的配合,假如教師只是自顧自講解,偶爾點名一個學生應和一下自己,這樣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效果怎么會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要通過新鮮有趣的事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多媒體是近年來走進課堂的新型教學工具,其在教學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優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應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這樣既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化,又能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比如,《函數》這節課的內容比較抽象,教師利用語言不能非常清晰地闡述,但是假如在黑板上作圖,又會浪費很多課堂時間。所以,教師就可以應用多媒體的幾何畫板工具,為學生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對知識更深的理解。
二、組織合作共同學習
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學生參與并積極主動的學習。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之所以教學效果不好,是因為學生太被動,始終處于教師的管制之下。隨著新課改的發展,以生為本深入人心,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教師也應該積極地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突破。采取像合作學習這樣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思維的交流。為了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教師還應該在合作學習之前,對學生合理分組,保證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優秀生、兩個中等生、一個學困生,這樣能夠使優等生幫助中等生和學困生,也能使中等生和學困生受優秀生的激勵更加努力。再者,問題是促進學生思考的前提,在合作學習時,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難度適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組織學生交流。比如,在執教《全等三角形》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呈現兩個全等三角形,然后向學生提問:“這兩個三角形哪個大,哪個小?”當學生回答“一樣大”時,再組織學生探究如何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當學生完成合作學習后,教師可以點名一兩組學生代表在黑板上進行演示,此時全班學生需要注意觀看并進行點評。通過這樣的授課方式進行數學教學,能夠保證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狀態,在合作學習中發展思維,更加深刻的理解數學知識。
三、注重延伸深化課堂
數學學科內容非常豐富,數學教材都是經過教育者精心研究和編寫的,所以其中的圖片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然而,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往往會忽略這些圖片,這會使數學教學失去一些樂趣,也會使學生喪失進步的空間。另外,數學家的研究過程和經歷對學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啟發作用,教師可以在教學相關內容時,向學生介紹與此相關的數學家,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學習《勾股定理》這節課時,教師不僅可以為學生介紹畢達哥拉斯對勾股定理的發明過程,還可以為學生延伸中國的商高定理,使學生研究二者的相同之處和區別,由此對勾股定理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除此之外,總統與勾股定理也有一段故事,在講到這兒時,學生一定會非常好奇:“哪個總統研究了勾股定理呢?”,針對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后通過查閱資料或上網搜索的方式,對勾股定理進行進一步探索。
結束語:
初中是學生學習承上啟下的階段,很多初中生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數學成績會驟然上升,也有的會停滯不前,甚至逐漸跟不上。構建高效課堂,不僅是教師對教學策略和手段的一種改革,更是為了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和成績的有效措施。所以,教師要充分結合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在高效課堂中不斷地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玲斌.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構建[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5):92.
[2]李雁冰. 淺析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途徑[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