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潔 王玲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新課標對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師明確提出的要求。在小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能力在其綜合素質提升、數學學習領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都應積極探尋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開啟數學思維的大門,逐步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引導他們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策略進行了深入探究,以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意識;培養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而只有具備數學創新思維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技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提高數學素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創造性的培養,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讓他們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并出現創造的萌芽,進而逐漸形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一、運用數形結合,激發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學科中的數與形是緊密相連且不可分割的,許多數學問題都可以通過圖形轉換找到新的解決途徑。因此,與純理論的教學方式相比,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而創新意識也可在此得到充分反映。在課堂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與圖形相互轉化,能使學生獲得更準確的知識,理解更深層次的內容,從而激發數學思維,提高學習質量。
例如,在《分數乘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創設這樣的情境:“在操場鋪一塊綠地,每小時鋪這塊地的 ,照這樣計算, 小時能鋪完幾分之幾?”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 × ,然后教師可以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展開后續教學,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利用圖形來表示算式 × ,然后組織大家相互交流,讓還未畫出圖形的學生受到思維的啟發,更好地理解這一算式和利用圖形表達的意義,最后派代表在班內進行展示。通過這種方式,把算式形象化,能讓學生經歷探索分數乘法的計算過程,并將算式與圖形融會貫通,從而深化和運用相關數學知識,同時也能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為今后更復雜的數學問題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創造探究機會,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在數學課堂中,部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這除了與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有關外,還與教師教學活動相關。要想提高學生知識掌握與轉化的能力,需要教師為他們創造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體驗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加強生生之間動手、動腦的協作能力,進而提高創造能力。
以《簡單的統計活動》的教學實踐為例,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分別給每組學生發一張統計表和一枚骰子,讓觀察并交流骰子不同面的特征,然后利用投擲骰子的游戲讓大家迅速進入探究狀。他們有的負責投擲骰子、有的負責報數、有的負責觀察、還有的充當記錄者,學生在自己喜愛的情境中學習整理數據,并從中獲得簡單的信息。接著,教師再為學生滲透不同類型的統計圖的相關知識,讓他們了解有關統計圖的知識。可見,動手操作和實踐探索在數學學習中十分重要,同學們親身參與了,才能對“統計”的數學知識有更深入的認識,而動手能力越強,參與的積極性也就越高,進而產生的學習效果也就越顯著,長此以往,他們會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產生信心,繼而更加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識,總結高效學習方法。
三、重組知識概念,喚醒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需要依附于行動,否則只能成為空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需要教師發揮創新引導作用,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課堂體驗,才能給學生帶來驚喜,才能喚醒他們的創新意識,給他們帶去更多新的收獲。小學數學教師應引導對數學知識和概念進行重組,采用個性化的方式去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全面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倒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對已有習題進行適當的重組與創造,如下表所示。
將習題重新編排組合,讓學生通過訓練,鞏固求倒數的方法并形成技能,這更有利于學生對真分數、帶分數、假分數和整數倒數特點進行認知,使他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創新學習,最終達成共識。這種教學模式也可以體現出,教師在根據教材設計教學環節時,應從方方面面的聯系上去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系。用辯證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以創新性教學活動點燃學生心中創新的火花,由淺及深、層層深入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拓展“學”的深度和廣度。
綜上所述,學習數學能夠很好地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使學生在汲取數學養料的同時,豐富思維方式,提高思維品質。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的培養和提高,創新教學策略來提高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為其搭建創新的學習氛圍。從而不斷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使每一位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國翠,王義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139.
[2]劉橋.探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51.
[3]謝燕萍.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策略[J].學周刊,2019(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