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 要:小學生的心智還沒有發展完全,但是他們已經擁有了一部分的認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小學科目的比較而言,語文是他們最熟悉的一門科目。但往往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可能會造成一些學生出現不重視的心理,這對語文學習是最致命的,因為語文是一個極其講究日積月累的科目。尤其是語文語感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在新課標的改革之下,越來越多的教學模式被提出,分層教學則是其中比較有效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分層教學;提高效率;因材施教;夯實基礎
通過分層教學,教師能夠盡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因為這樣有區分度的教學,能夠盡可能地節省時間和精力。其次,便于教師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給出相應的教學意見,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最重要的是,起到了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的重要作用。本文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對小學語文課堂中分層教學的有效應用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學生與教師接觸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因此就需要教師重視起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一旦課堂上的知識沒有按時完成,或者有些遺漏,那在課后學生自主學習和鞏固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精力來彌補這些錯失。而以往的班級教學,往往人數眾多,教師要顧及到整個班級學生的學習進度,不可能真正地針對某一個層次或某一學生的某個階段進行引導,這就有可能造成學生知識斷層的情況出現。但是通過分層教學,將這些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加以區分。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時,起到了一個拔高作用,對于中等成績的學生,幫助他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于學困生,則是在幫助他們打好基礎。
例如,在教授《浪淘沙》時。這是唐代劉禹錫的一首詩,古詩類的學習本就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并且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也大不相同。這時我會針對學生們的學習基礎,他們分為不同的小組。對于那些理解能力較差的,我會先帶領他們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結合重點字詞,幫助他們分析作者想要傳達出的思想感情。而對于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我會要求他們自己先分析這首古詩的大致意思,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然后結合詩眼的分析方式,鼓勵他們自己領悟。
二、教師能夠因材施教
通過將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分層之后,教師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針對理解能力和語感較好的學生,教師能夠幫助他們尋找那些有利于語文水平提高的素材,作為課外知識的補充,這樣能盡可能地提高他們的視野和拓寬他們的語文素材庫。針對那些水平一般,但也不差的學生而言,重要的在于能夠使他們的語文水平得到一個顯著的提升。這時可以針對他們不擅長的語文模塊做突擊訓練,真正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最后面對語文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是要幫助他們打好自己的基礎,可以從教材入手,對課本上的重點課文和古詩詞進行著重講解,先幫助他們掌握中難度層次的習題。
例如,在教授《己亥雜詩》時。針對古詩,同樣我會展開分層教學。這時根據學生的基礎不同進行分組,語文成績好的學生,我會直接要求他們自己分析古詩,根據自己的理解先進行描述。之后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針對性的給出指導。而對于自學能力差的學生,我會先要求他們熟讀課下的注解,然后幫助他們逐句的分析古詩大意,最后進行總結。而無論哪一層次的學生,都需要熟練地背誦這首古詩,所以最后進行統一檢查。
三、幫助學生夯實基礎
當學生掌握幾千個字時,他就能夠閱讀大部分的書籍。由此可見打好語文的基礎,對于日后學習的提高來說極為重要。而以往班級教學,教師要兼顧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進度,很難幫助學生夯實他們的基礎知識。但是通過分組教學的層次區分,教師在面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時因材施教,能夠真正幫助學習較差的學生,夯實他們的基礎知識,這樣才能使他們日后有不斷提升的可能。如果只是一味地完成教課進度和教學任務的話,對于學生自身語文水平的提高毫無幫助。
例如,在教授《太陽》時。這篇文章相較于古詩而言比較容易理解,對于這類文本,我就會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樣是分層教學,低層次的學生我不會向他們布置難度過大的學習任務。首先要求他們能熟讀課文,并且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而對于那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簡單的教材要求往往不會給他們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壓力,這是我會幫助他們拓展一些課外知識,布置一些額外的學習任務,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語文水平。
總之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來說,通過分層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措施。首先它能盡可能地結合學生們的具體情況,使教師做到因材施教,這樣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并且真正的做到了幫助學生夯實基礎,而不用因為各種顧慮而舉步維艱,真正地幫學生提升了他們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陳雅波.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
[2]金青玲.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