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摘 要:本文中的運用信息技術主要放在課程的導入、講解以及微型課堂的設立方面,并在此過程中,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點,以增強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為著力點,旨在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生物;生物教學;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高中生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不注重構建生物知識和信息技術之間的結合點,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課件的制作上,有些教師甚至認為信息技術可以取代黑板的功能,可想而知,提升信息技術在高中生活教學中應用的有效性,便成為空談了。為此,教師應深入了解信息技術的特點,構建與高中生物教學的結合點,并在此過程中,從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以及生活著力,提升他們的生物學習興趣度,讓學生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提升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獲得良好的高中生物教學效果。
一、以信息技術為導入口,提升學生生物學習興趣度
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成功的一半。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課堂導入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此過程中,構建導入內容與高中生物知識的連接點,實現由導入向教學的順利過渡,提升整體的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為了達到更好的課堂導入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展示生物導入內容,創設具有情境性的畫面,調動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從而充分發揮課堂信息導入的良好作用。
例如,在講授《基因的重組以及變異》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授課,引入具有吸引性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思考情境與高中生物知識的連接點,提升學生的知識感知、理解和運用能力。在開課后,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小麥的彩色圖片,并在此過程中,介紹彩色小麥的優點。教師對學生說:“與傳統小麥不同的是,彩色小麥含有的蛋白質和鈣的量高,而且還含有砷和硒等微量元素,對人身體是大有裨益的!你們知道決定彩色小麥這種性狀的原因嗎?可以從課本中進行探究!”與此同時,教師適時地融入學生的學習中,并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地引導。在大部分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提問。小陳說:“這是由于基因決定的。”教師適時地說道:“基因和DNA有何不同?”小陳說:“DNA中含有基因,但不是全部的基因!”
二、以信息技術為墊腳石,增強學生知識運用靈活性
高中生物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將生物知識,以動態圖的形式進行展示,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掌握此部分知識。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從生活化的角度,創設問題,檢驗學生對此部分知識掌握能力,從而為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保駕護航的作用。
例如,在講授《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制作FLASH動畫,讓學生生動、形象地掌握此部分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創設最為接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讓學生構建生物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連接,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靈活性。具體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點,播放動態圖。本節內容主要講授的是反射弧的整個工作過程,即教師可以運用動態圖展示一個神經反射的完成五部分,即由感受器到傳入神經,再到神經中樞,之后由傳出神經向效應器傳輸信息的過程。第二點,創設問題。教師從學生熟知膝跳反射進行著力,讓學生結合上述知識,對膝跳反射進行分析。第三點,展示成果。通過和同學的交流,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找到對應的答案,即外部的感受通過膝蓋下的韌帶,并通過感覺神經,傳入脊髓,而脊髓通過運用神經,將運動信號,傳遞給參與收縮的肌肉,從而完成膝跳反射。
三、以信息技術為微課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將生物知識以微課的形式進行展示,從而讓躺在書本上的文字,以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提升學生高中生物的學習坡度,并在此過程中,適時地創設相應的問題,提升學生攫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授《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此次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目的性。在視頻播放前,教師創設如下問題,讓學生探究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是什么?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常見的生物保護措施有哪些?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進行提問。由于本節內容是以視頻的方式,進行介紹,因而學生能夠很快掌握此部分內容,并通過視頻的學習,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洛的回答。小洛說:“生物的多樣性,讓我聯想到食物鏈的知識,即保護生物鏈的多樣性,保護整個食物鏈的完整性,從而促進生態的平衡,進而促進人類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運用信息技術,提升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從本班的學情出發,創設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的信息技術教學情境,并在此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知識運用的靈活性,獲得良好的高中生物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洪佳賓.信息技術條件下高中生物教學的模式研究[J].新課程(下).2017(09)
[2]陳文元.信息技術在新課程高中生物高效教學中運用的研究[J].神州.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