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鮮族的民謠是一種音樂體裁,朝鮮人民通過民謠能夠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并且將其作為生產生活中的一門藝術,在朝鮮族中占據了傳統音樂的核心地位。《阿里郎》是最為典型的一種抒情民謠,并且得到了大范圍的流傳,本文以民謠《阿里郎》為中心,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對其表現手法進行了分析,結合了藝術的風格和特點,對朝鮮族民謠進行了剖析,并且更加深入的對其文化內涵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朝鮮族民謠;藝術特征;文化內涵;《阿里郎》
至今為止,朝鮮族的歷史發展已經長達了百余年,在歷史和時代的演變和更迭中,朝鮮民族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和時代特色的音樂文化,傳統民謠作為朝鮮族音樂的一種體裁,能夠對歷史長河中朝鮮人民在生活、勞動等方面的演變過程加以體現,通過這種藝術形式,能夠再次呈現出朝鮮人民的生活。本文以典型的《阿里郎》朝鮮民謠為例,從旋律和歌詞的角度,結合音樂特點,對其進行了研究分析,對民謠內容中所包含的性格、民俗、信仰等民族特色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
一、節奏節拍特征
朝鮮族民謠節拍體系中,大多是以3/4、3/8等三拍子形式為主,在民謠中十分常見,在朝鮮族中,此類基本的三拍子節奏,與該民族的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對重音語言的應用所形成的不同高低長短的節拍,或不同長短形式的前后節奏。例如,“阿里郎”中最基本的音節“a”,是通過類對口中氣體的呼出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力,雖然其沒有對任何內容進行指定,但是卻能夠將其用于對人類某種情緒的表達,因此,需要同時對重音和長音進行應用,顫抖的舌頭能夠發出“阿里郎”中的“l”或是“r”音節,以此來表達贊美,“啦啦啦...”在任何語系的音樂語言中,都是用來表達愉悅和快樂的情感,通過的極為短暫的輕快音色能夠發出此類聲音。“ng”音節在“阿里郎”中的發聲源自于鼻腔的共鳴,對其語言美學進行分析,象征著一種力量,能夠發出短暫而低沉的聲音,通過組合“a”“l”“ng”三種音符,并且以此為排列順序,能夠使元初音律更加自然,“啊—里—郎”這種元初音律即使沒有音符依然美麗動人。朝鮮族語言通過不同強度的三拍子的應用,能夠得以體現[1]。
(二)旋律特點
阿里郎以不同的情感方式對共同的愛情主題進行了表述,《本調阿里郎》有著極小的結構,平緩的速度,悠揚的曲調。旋律中大多是以級進的方式進行,旋律線條呈波浪狀,似乎在對思念、憂傷等戀人間的情感進行形象的表達。從第8-9小節中的純五度“Do—Sol”開始跳進,并且,通過抒情的敘述式逐漸向高峰的激情式的轉變,從情緒上對整首民謠進行了表達,暗示著民族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性格。《密陽阿里郎》的界面音調形式較為傳統,節拍比4/3拍更快一些,站在旋律進行的角度,對樂曲進行分析,“La”是最主要的音軸,線條上下波動,整個旋律有著起伏較大的線條,能夠使人感受到歡快,以此來滿足當代社會各階層對娛樂,休閑所提出的需求。從中可以看出,旋律的波浪狀,上下波動等形式,能夠最主要的朝鮮民謠特色加以體現。
二、民謠阿里郎的文化內涵
(一)美學意境
阿里郎在朝鮮族眾多民謠作品中具有典型性,其不但能夠從本質上對該民族精神進行充分的表達,還能夠通過阿里郎對戀人離別時的沉重情感進行升華,成為能夠撼動人心的藝術作品,不再是對內心哀怨的表達,更多的是對悲烈情感的藝術表達。阿里郎歌謠描述了一位由于誤會而被丈夫拋棄的弱女子,面前是層層的群山,看不見盡頭的路,她不停的追趕、呼喊著自己丈夫的名字,并對自己的經歷進行了哭訴,這種呼喊猶如閨怨,是一位深情的妻子對丈夫遠行而產生的憂慮。女主人公在即將破滅的愛情面前,通過呼喊來對內心的愛恨交愁進行表達,能夠使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的律動[2]。
(二)阿里郎的民族性格
阿里郎總共有50多種曲調,有5000多首歌詞,通過不同的曲調,歌詞,風格對阿里郎的描述,能夠對不同時期,地域,時代背景下的朝鮮民族的風土人情加以體現。雖然如此,這些阿里郎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歌謠,卻有著同樣的特點,就是把“翻越阿里郎山崗”的凄厲的呼喊作為“引子”或“副歌”的形式固定下來,從而使歌詞原來所演繹的不同的意識流最終被引向“阿里郎”嘅定的“意境”框架之中。“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呦,(我們在)翻越阿里郎山崗”,在歌曲每一曲段出現的這一聲復一聲的詠嘆,唱詞近于口語,語言不斷重復,但正是在這種口語式的唱詞及其簡單的重復中,蘊含著一種不可抗拒的意志力和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包含著令人肅然起敬、讓人反復思襯難以平靜的民族情感和深奧的人生哲理[3]。
伴隨21世紀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在不同歷史文明與時代潮流之間引起了劇烈的碰撞,許多傳統文化也因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而在斷層中逐漸隱退,有的長期處于休眠狀態,有的在新生活節奏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被淹沒而日趨走向衰亡,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民謠《阿里郎》以其獨到的藝術特征、審美意境、哲學意識、民族傳統意識和超然的藝術魅力,經受住了歷史的磨礪和現代文明的選擇。阿里郎已經是朝鮮族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的符碼。文化是屬于民族的,而文明是屬于全人類的,《阿里郎》響起,就有一種撼動和凈化靈魂的意味在心頭徘徊,使我們躍岀物欲化世界的誘惑,重新回首審視來自民間的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藝術感召力,并藉此重溫人類心靈中的原初之美:堅貞、純然、正義和高尚。
參考文獻:
[1]李紅梅.朝鮮族民謠的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以民謠《阿里郎》為例[J].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3(3):82-83.
[2]金貞子.淺談朝鮮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文化特征——以民謠《阿里郎》伴奏音樂為中心[J].吉林教育,2016,000(033).
[3]李丹丹.傳遞著深厚感情與內涵——論朝鮮民族的《阿里郎》[J].音樂大觀,2013,000(015):168-168.
作者簡介:
李雪花(1979年—),女,朝鮮族,吉林省龍井市人,本科,中級,研究方向:朝鮮族民族音樂以及傳統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