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粉
摘要: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良好的習慣可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自覺前進,且能終生受益。本文試探究學生良好行為慣養成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教育策略
一、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環境對于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的重要意義。對于一所學校而言,對學生的教育,首先應該從學校文化環境氛圍的營造開始,以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來感染和引導學生。學校創設文化環境,讓學生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感受其濃厚的文化氛圍,可使學生感受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實現對學生教育的目的。在學校里,班級作為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學生接受文化感染的基礎單位,班級應該明確班規班訓,為本班學生制定明確應該堅守的規則,制定明確的發展方向,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班級中應該布置好文化墻,積極開設班級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自我展示的平臺,通過開設班級活動,促進學生的團結協作,讓學生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意識得到培養。
二、建立家校合育機制,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養成的最好土壤。家庭教育中,家長自身的行為習慣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如同孔子所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帶好頭,做好榜樣示范。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心理和生理機制都處于發展階段,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作為家長,在規范自身行為習慣的同時,要觀察孩子的發展動向,幫助孩子及時糾正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將孩子帶上健康發展的渠道。同時,家長和學校老師需要及時取得聯系,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發現問題,與老師積極溝通;學校老師也要正確認識家校聯系育人的積極作用,建設家校溝通渠道,建立家校之間合力育人模式,通過溝通了解學生的校外思想動向,和家長共同探討教育策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不可忽略教育細節,耐心教育失范學生
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其實是學習和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節的積累,只有不忽視學生成長和發展中的每一個細節,以時間的累計,通過反復的練習,最終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自覺的行為習慣。這些穩定而自覺的行為習慣,貫穿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整個過程中,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培養起品德高尚的學生。對學生的細節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諸如上課端正坐姿,自習課上不亂講話,穿著整齊大方,個人用品擺放整齊,講文明,講禮貌,待人接物注重禮儀等。學校教育中,可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參考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為學生制定細節教育的發展和培養目標,逐漸規范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對于經常違反規定,行為不良的學生,需要認真分析學生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耐心和學生交流,分析學生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尋找對策,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四、關注學生心理需求,轉化學生不行習慣
規范學生行為習慣,最好不要將各種行為規范強加于學生,強迫著學生接受,而是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行合理的引導和指導,讓學生心理上接受老師的意見和要求。如學生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無法靜不下心來學習,就需要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學生聽不懂教學內容,還是學生有什么心事,或者學生家庭或生活中出現什么問題,耐心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切不可生硬地要求學生聽課,那樣即使學生身在課堂,眼盯黑板,但心思或許早都飄出窗外。某些學生喜歡在校園或樓道內大喊大叫,需要了解學生是否有發泄的需要,內心有什么壓抑等等,可以結合心理疏導,暢通學生發泄的渠道,或者引導學生練習歌唱,練習演講,促進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轉化。總之,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堅持以正面引導為主,將對學生不良行為的“疏導”和“堵截”巧妙結合起來,注重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轉化。
五、嘗試開展賞識教育,促進學生自我完善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人的積極激勵教育的效果遠遠優于限制性教育。學生也是一樣,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相信學生會心智和行為習慣會不斷自我完善,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積極向上、向善的潛意識,積極發掘學生的優秀品質,給予必要的贊賞,讓學生感受優秀品質養成帶給自身的積極意義,為學生行為這張“白紙”畫上美好的一筆。學校教育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向善心理,發現學生的優良的行為習慣,指出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學生贊美和鼓勵,只有這樣不斷積累學生的良好品質,才能促使學生的不斷自我完善,促使學生良好品質的不斷形成。
總之,因為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社會干擾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會存在差異。但是,我們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向上、向善的心理需求,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學校需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家校合育機制,注重教育細節,關注學生心理需求,耐心教育失范學生,積極轉化學生不行習慣,結合賞識教育,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瑾,農村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之探究[J].學周刊,2018(2).
[2]李東旭.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當代教研論叢,2017(4).
[3]李明先,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之路徑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9(5).
課題項目:
本文系慶陽市2018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研究》(QYLX[2018]293)系列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