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倩
【摘 要】高校是培養知識型、能力型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而企業是吸收人才、引進人才及運用人才的地方。所以很早以前,我國就開啟了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這種模式如今在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中普遍運用,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舊存在不少的問題,并且這些問題的出現,嚴重制約校企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文章基于合作治理視角下高校實施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高校對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創新。
【關鍵詞】合作治理;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9-0061-02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校企合作成為現階段高校在新時代背景下創新辦學模式的基本路徑,也是現階段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開展的校企合作在相關政策和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合作治理教學模式依舊存在很多的問題,所以對于校企合作治理來說,找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現階段高校開展校企合作時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1 基于合作治理視角下校企合作運行存在的問題
1.1 權力分配不對等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非常積極,但是不少企業在人才的培養上內驅力遠遠不夠。深入分析原因可以發現,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人才就業上崗直接關系高校的招生情況,而高校必須對所有的學生群體負責,所以對于高校來說,高校必須牢牢地將校企合作的權力抓在手里。同時對于企業來說,引進人才、招聘人才,是為企業帶來新鮮血液的主要方式,企業制定有招聘、引進人才的要求與標準,但是決定如何培養人才的權力主要掌握在高校手中,企業通常只負責頂崗實習之后的人才培養。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規模比較小的企業,學生頂崗實習需要為學生安排住宿,并且給學生提供工資費用,到頭來可能不是企業想要的人才,但是企業必須承擔起學生頂崗實習的相關費用,所以對于很多小型企業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此外,校企合作需要對接的地方有很多,但是現階段大部分高校都不能積極地向企業放權,也就是高校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就造成雙方合作在最基本原則上的阻礙,這樣一來,企業要么就是甩手掌柜,要么就是對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滿意。校企合作權力不對等,必然會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上出現問題。所以在合作治理的視角下,校企雙方的權力只有合理地分配,才能夠更好地激發雙方合作的積極性。
1.2 利益協調問題
高校與企業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組織形式,眾所周知,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事業型組織,是非營利性的,也不以盈利為根本目的。但是,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組織,宗旨就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盈利是企業的根本目的。正是因為高校與企業的性質不一樣,所以在合作治理的過程中,高校主要考慮的是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而企業更多地考慮的是盈利問題。
人才成功就業,能夠讓不同的人才在崗位上發揮出自身的價值,為企業賺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實際上,高校對于企業需要的人才標準了解不夠深入。高校一股腦地想要為所有的學生找到工作,而企業為了將利益最大化,必然會對人才進行篩選。此外,學校希望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享受到企業提供的服務,但實際上企業不可能無條件地為學生提供服務,也不可能毫不付出地從學校獲得利益,所以企業也會給學校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所以矛盾就出現了,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一定是企業需要的,而企業給高校提供的支持,也不一定是高校想要的,這導致高校與不少企業之間的合作非常不順暢。
1.3 合作動力不足
實際上,在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不少高校都在積極地拓展自身的教學路徑,結合國家的政策,積極在教育教學中融入更多關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相關內容,為更多的大學生創造更好的就業創業條件,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高校顯得尤為積極,但現階段企業的積極性則沒有那么高。歸根結底,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不可能對高校輸送的人才照單全收,同時可能也沒有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培養新的人才,并且不少企業對高校培養的人才不滿意。如果校企合作還沒有建立起較為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企業一方面沒有看到合適自己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看不到人才能帶給企業實實在在的利益,那么企業參與合作治理的積極性很難提高。
2 基于合作治理視角下高校對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創新
2.1 建立科學合理的權力運行機制
在合作治理視角下,建立科學合理的權力運行機制,是推動校企合作進一步發展的必要前提。高校盡管承擔著培養人才的責任,但是高校必須與企業接軌,培養真正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企業承擔著消化人才的作用,但企業必須與高校接軌,才能更高效率地匹配人才,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過去,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通常占據主導地位,導致企業失去了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所以現階段高校與企業應該開誠布公,在相互信任、公平協商的基礎上,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權力運行機制。
首先是在課程設置、師資配置方面,高校是教學的專家,而企業是實踐的專家。過去由高校培養的人才,學生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會往往出現知識脫節、專業能力欠缺及實踐操作能力不足等問題。所以,現階段在教學過程中,企業也必須有發言權,積極為高校提供能力強的實踐操作專家。只有兼顧理論與實踐,才能真正地培養出知識能力型人才。
其次是在資金分配方面,過去頂崗實習主要是企業為學生解決住宿問題,并且為學生發放頂崗實習的工資,不少學生能力不夠,企業也承擔了學生操作失誤帶來的風險?,F階段,學校應當在住宿及其他方面,與企業共同承擔資金與風險。只有建立起合科學合理的權力運行機制,校企合作才會更加地順暢。
2.2 構建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
合作治理視角下的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所以,校企合作必須兼顧雙方的利益,構建一個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如果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或者高校其中一方出現了利益傾斜,就會帶來很大的矛盾,合作也不會持久,企業與學校也很難實現深度的合作。
在合作的過程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校企雙方要建立起有效的協調組織,在校企合作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通過利益協調機制解決問題,這樣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都能夠更理性地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必然能夠深入進行,并且合作也會更長久。
2.3 強化雙方的合作動力機制
由于學校與企業的組織性質不一樣,所以雙方合作治理的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如果雙方只從自己的利益與側重點出發而忽視對方的利益與側重點,那么校企合作必定不會長久。任何合作治理想要長久,只有建立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地保證有效性。
但是現階段,不管是教育部門的相關政策,還是政府的相關政策,都是向高校傾斜的,沒有考慮企業的問題。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由于沒有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空間,所以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沒有多少的熱情。校企合作想要長期發展,必須考慮到企業的效益,要找到雙方合作發展的契合點,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地調動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才能發揮企業的積極作用,實現雙方的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不患寡,患不均”。在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其實不害怕收獲少,但是害怕利益的傾斜。所以,在強化雙方合作動力機制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該發揮出積極的作用,比如政府與教育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既能夠照顧到高校的發展,又考慮到企業的發展狀況,而不是強迫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中,對高校培養的人才照單全收。合作治理是雙方共同的任務,所以雙方也必須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獲。
2.4 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
在合作治理的視角下,高校與企業能夠通過平等協商或相互信任解決一些問題,但是也有一些問題是不能通過協商與信任解決的,所以要保證雙方的深入合作,高校與企業必須完善現階段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運行。
在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的過程中,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都要明確,雙方的利益是不一樣的,并且利益各有側重點,所以校企合作雙方要在不同的利益基礎上尋求平衡點。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各自的利益。由于是合作治理,所以高校與企業還應該履行自己的職責與義務,只有通過這種方式,高校與企業在校企合作方面才能更好、更規范地發展。
3 結語
校企合作既是人才培養與緩解就業困難問題的必然道路,又是解決人才與崗位不匹配問題的關鍵,所以現階段在合作治理視角下的校企合作,既要公平地保證雙方的利益,又要不斷優化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校企合作的順利運行。
參 考 文 獻
[1]張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創新之著——評《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行為機制、治理模式與制度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30):73-76.
[2]全守杰,王潔.校企合作中利益相關者的沖突與協調[J].職教發展研究,2019(2):80-85.
[3]孫曉萍.社會轉型期高校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6(1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