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祥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需要通過課堂教學等途徑來實現,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固化和機械化使得學生成為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在高中有效化學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積極探索多種課堂教學模式來實現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結合高中有機化學知識內容,從基于學習共同體下的乙烯教學、基于學科素養下的教學單元設計、基于情境創設手段下的苯酚教學等方面出發,對如何有效地實現高中化學課堂的轉型做出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中化學;核心素養;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是幫助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學習常見的化學結構、性質和應用,更加深入地認識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生命中的營養物質以及對重要資源的利用等知識,最終掌握對一般有機物的研究方法,明確有機物對于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下面,筆者將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模式,淺談高中有機化學中的核心素養培養。
一、基于學習共同體下的乙烯教學
乙烯是高中化學必修二中的一節,它是現實生活中石油與煤這兩種化工產業的核心,作為重要的化工原料,它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國家石油化工水平的發展評價標準。因此,在本課教學之中,教師需要先從乙烯的用途來引導學生進入教材,接著根據教材來重點講解和介紹乙烯分子的構成,以及其放熱性質和重要的加成反應。在導入環節結束后,教師一般都會從乙烯的分子結構切入,因為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握乙烯結構與其性質之間的關系,當然重點重點自然要放在對乙烯化學性質的分析上,在此基礎之上緊緊圍繞乙烯的分子結構,如碳碳雙鍵有一個容易斷裂的鍵等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
分析完教材內容,我們再從學習共同體的理論出發。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及相關經驗,比如此時學生已經對之前所學過的烷烴性質有所了解,也正因如此,他們能夠從分子的組成和結構等方面去解釋一些甲烷,但要從更深層次地認識、理解和把握結構決定性質則需要用到本課新學的乙烯與苯,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類似物質組成知識的理解。而且,教師也要盡量地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去認識和了解物質,這樣再結合理論知識去研究化學性質就能夠更好地吸收和理解。可見,正是教師知道學生已經在之前學習過了碳的成鍵規律以及飽和烴等概念知識,所以這節課中涉及到的不飽和烴才能夠順利進行。這樣,教師依靠班級的學習共同體,以舊知為基礎,在課上引導學生積極地去對所有教學資源展開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牢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就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同時這也正是學習共同體的意義所在。
二、基于學科素養下的教學單元設計
教學單元的設計原則中體現著高中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是課程標準及具體要求的落實,而在此基礎上教師展開實際教學,除了也要根據這些方面進行之外,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源來幫助學生去到化學世界當中獲得認知經驗。
單元教學設計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量。首先,根據教材的章節編排順序分析其中具體內容的可用性,也就是考慮其是否符合教學實際需要,又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有無積極意義。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對于教師來說是一項挑戰,它需要教師有深厚的教學功底和經驗,在對教材十分熟悉的情況下,整合教學內容,比如將需要多個課時完成的整個單元進行濃縮,但又不會使課堂容量得到減少,學生們得到的知識與技能也是不變的。只有從教材單元的整體框架出發,對課時做出科學合理的調整和優化,才能夠真正使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目標得以良好實現。
無論是哪一種設計方案,都要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性、合作學習方式以及探究等一切能夠發揮其主體性和主動性的學習方式。而從學生角度來看,他們也需要教師的支持和鼓勵,需要在教師的協同下完成學習,因此教師要時刻與學生共同探究,一起成長,在交流探究中進步。
三、基于情境創設手段下的苯酚教學
經過必修二的學習,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有機化合物也已經完全呈現在了學生面前,此時的他們也已經對一些常見有機物的結構、性質及相關用途有了一定了解,在之后的選修部分還會結合不同的類別系統對一些重要的有機物進行學習。總的來看,學習這些典型有機物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結構”的中心思想,正如教材之所以將“醇”和“酚”兩種物質放在同一個章節中,就是為了便于在實際教學過程結合二者所具有的“相同官能團”特征進行突破,幫助學生實現對有機物基團之間影響作用的掌握。
高中有機化學課堂上,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調動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并找尋知識與之相聯系的點,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來有助于激發其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先拿出一瓶苯酚,從外觀來讓學生觀察其顏色、狀態等,與此同時教師準備相關實驗,引導學生了解苯酚的溶解性。分組實驗問題1:為什么石灰可以用來處理意外泄露的苯酚呢?通過實驗得出苯酚的弱酸性結論;問題2:觀察苯酚溶液究竟能否使石蕊溶液變紅。通過對比試驗證明得出苯酚的酸性要比乙醇強,但比乙酸要弱。問題3:苯環可以影響到羥基,反之羥基是如何影響苯環的呢?通過實驗得出羥基在使苯環上原子變得活潑后,它更容易發生取代反應。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苯酚為人類生存環境所帶來的污染問題,但也要知道苯酚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要貢獻,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意識。這樣,教師通過在課堂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就有效培養了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學科核心素養要通過學科教學來實現,高中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則需要通過化學課堂的教學來實現。而有機化學是幫助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載體之一。因此,高中有機化學應在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模式,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出發點,借助學習共同體以及多元化的課堂活動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投入到教學活動當中,在真實豐富的化學情境中形成并提高化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文強.基于核心素養的有機化學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9(24):31.
[2]? 劉晗.基于化學核心素養的有機化學專題式教學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8.
[3]? 王平.基于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機化學教學策略[J].明日,2017(3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