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鞠瑞年
摘要: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在線教學與面對面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模式。經濟法基礎的主要內容是各種經濟法律制度、法律條文,理論性強,知識點多,枯燥難記。傳統式教學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意愿不強。為了提高經濟法基礎教學效果,以優慕課為線上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結果表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經濟法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信息技術引入教育學的全方位和全過程,最終實現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創新。2017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全面提升信息技術支撐和引領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能力,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旌鲜浇虒W要求教師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傳統教學的優勢和互聯網教學的優勢相結合,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和監控的主導作用,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基礎上,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一、經濟法基礎課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經濟法基礎是會計電算化專業核心課程,也是學生考初級會計資格證書必考科目之一,主要由會計法、稅法和勞動合同法組成。課程的特點是法律條文多、學生學起來感覺比較枯燥;尤其是稅法公式繁雜同時計算繁復,加上高職財經類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多為文科,數學基礎普遍不好,使經濟法基礎課程的教學實施難上加難,學生感覺難學,教師感嘆難教。因此,傳統的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支撐經濟法基礎的教學目標,更無法滿足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結合筆者展開的前期研究,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高職財經類經濟法基礎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評價
基于經濟法基礎這門課程的授課現狀,結合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要求,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的面授教學(線下)與互聯網在線學習(線上)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融合二者的優勢,達到更高效和更深入學習的教學模式。依托在線學習平臺,學生在課前對基礎知識進行線上自主學習,課堂時間教師答疑解惑,學生小組協作完成任務,課后拓展實踐。
(一)? 教學設計
高職教學要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從而設計教學環節和實施步驟。教學過程設計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延伸幾個階段,然后借助多種教學資源開展教學。
1、課前準備階段
根據“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課前由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對相關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充分應用碎片化的時間,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理論基礎。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狀況,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地規劃與設計,將相關的配套教學資源傳到網絡學習平臺,并發布一些零散的教學材料,為學生預習、交流、討論、完成任務單等提供參考。學生借助智能手機登陸網絡學習平臺在學習任務單的引領下,有目的地觀看微課、課件等學習資源,同時填寫預習任務單,并對預習的效果進行在線檢測,系統自動對其預習的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碰到疑惑的地方,可以在討論區域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教師負責在線進行答疑解惑。教師要在學習平臺上加強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反饋,有效掌握學生存在的疑惑,并及時對課堂教學設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便在教學中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整個課前活動中,教師扮演“導演”的角色,學生是“演員”,是所有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和執行者。
2、課堂教學階段
該階段主要目的是對課前線上所學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升華,以學生課前學習準備情況為基礎,其內容主要是對學生以掌握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踐,同時參考專業需求,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為背景,設計出針對學生目前已有的知識結構的適合的學習任務,內容要具有一定的難度,包含學生從未遇到的問題,并由學生分組來展開活動。
(1)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案
通過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協作學習以及線上的師生互動,學生在具備了必需的理論知識和合作能力的基礎上,用所需的知識嘗試去探究第一階段所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遇到問題各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可以再次借助網絡學習平臺查找相關資料,并進行階段性的經驗交流,學生通過反復地探索和討論,最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學習的啟發者和指導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階段小組匯報
當小組學習任務完成時,學生要對實踐的成果進行匯報或展示,同時展開小組之間的競賽評比。教師需要耐心地聆聽同學們的匯報、評審成果、提出建議,為學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舞臺,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對本次教學任務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及時的反思和總結,并在網絡學習平臺上自我評價和組內互評。
3、課后延伸階段
在課堂教學環節完成后,學生還需要結合教師的建議,將小組成果進行優化與完善,再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對于完成學習任務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教學資源、查找資料,讓學生有效地掌握學習要點,并幫助他們完成本次學習任務。而對于已經熟練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學生,教師需要設計新的學習任務單,并引導他們充分利用在線教學資源展開持續學習,鞏固已經習得的知識,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生利用網絡學習資源,主動探索并在相互的交流完成了學習任務。在此期間,同學們在討論式的活動中,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教學評價
教師應轉變傳統課堂的評價方式, 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還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形成多元化評價體系,將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堂學習進行統籌考慮,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構建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學習行為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
1、課前評價。教師需要有效地設定預習情況的評價指標,主要針對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上的學習頻率、觀看網絡教學視頻、學習時長、發回帖、學前測驗等情況,這些指標可以反映出學生預習的主動性。
2、課中評價。為了調動學生交流、探討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用積分的形式設置獎勵機制,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作出評價。學生小組合作的成果匯報展示,可以通過教師學生互評的形式,主要針對闡述觀點的新穎性、內容的科學性、語言表達的嚴謹性、成果是否具有創意等展開評價。小組合作的學習成果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后,可以利用平臺自身功能發起投票進行評價,同時針對溝通能力、團隊精神、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等進行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小組內的互評,從而有效地激勵學生的團隊思想與責任意識。
3、課后評價。在《經濟法律法規》課程結束后,以期末考試的形式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作出考核評價;或者由學習小組在期末通過學習報告的形式對相關內容進行總結。
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成效
(一)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
該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網絡學習平臺上的預習,學習時間、次數以及效果都會在平臺上統計出來,教師設置獎勵分值,有效激發學生課前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并上臺匯報,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聽講的局面,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后作業在線上提交,有疑問在線上師生都可以參與交流。
(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能夠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理念
該模式下教師的作用是針對學生在課前預習中的疑問進行答疑解惑,講解重點知識,同時發布課堂小組任務,學生在團隊協作中完成學習任務,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范江波,張學輝,張建兵.以混合式教學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17 (10).
[2]李娟.中職數學“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踐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