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媛
摘? 要:與其他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相比,數學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基于這一原因,課例研究的必要性逐漸凸顯出來。所謂課例,主要是指與一堂課有關的“教”與“學”的案例,而課例研究主要是指以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教學人員、學生等教學要素之間的討論、對話、交流等。從實際的教學研究情況來看,課例研究探索的中心問題是“怎樣上好一節課”,重點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某些問題,聚焦于促進學生實現真正的發展,把研究活動與備課、授課、評課等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結合起來,即以一堂課的全過程或一個片段作為案例進行剖析,分析其中的成功與不足之處。不難發現,課例研究是使教學活動不斷優化與完善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課例;優化策略
引言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活動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調動學生內部的學習動機,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然從教師的角度來說,也要注重從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創新可以給人帶來新鮮的感覺,這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應積極推陳出新,創新教學方法,并在教學中注重結合生活講解知識,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充分的考慮到小學生學習的特點,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才能真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一、課例研究概述
課例研究是從案例研究發展而來的,最初并非應用于教學領域。后經哈佛商學院的引入與改進,這一教學研究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中小學教育也逐漸開始借鑒這種教學研究模式,并發展成了今天所見的“課例研究”。從課例研究的特點來看,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它是一種闡釋性研究。經過不斷的定義,教育專家普遍認為課例研究是一種闡釋性研究,而不是規范性研究,所以這種教研形式所呈現出來的是“對課堂原本的面貌進行還原”。第二,它是一種實踐話語。這種特點有別于以往的理論話語取向。安桂清教授認為:“教師使用的專業術語越是泛濫,實踐話語越是抽象,具體性越是微弱,甚至喪失。”因此,課例研究的基礎和目的都是教學實踐活動,而非是對教學理論術語的總結。第三,課例研究基于理解取向,并非控制取向。也就是說,課例研究最重要的價值是通過對真實課堂的研究找到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所以課例研究的結果更適用于一個班級或者一所學校,而不能形成普遍適用的教學原理。第四,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教研模式。這種研究模式以學校為中心,從學校內部發起。也正是這種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研究特色,使課例研究具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
二、小學數學課例研究途徑
(一)、通過設置導入環節,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小學數學的學科內容相對比較抽象,教師要注意設置有效地導入環節,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開始注意力就能被吸引過去,能夠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課堂上,因此,高效課堂的建設離不開師生共同的努力,而教師更要發揮主導作用,所以導入環節如何設計如何能夠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興趣,這些都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把這些問題理順清楚以及做出教學的設計方案,并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老師在課堂設計方面的用心。教師也要廣開言路,要讓學生發表自己對于課堂導入環節設計的想法,把他們的愿望講出來,對學生的情況了解的越多,對學生的需求了解的越多。教師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也越能夠抓住重點,設計出學生更滿意的課堂,學生也能夠從這樣的設計中有更多的收獲和提高。
(二)、將數學實驗與情境創設有效結合
小學生的性格活潑好動,通常情況下,他們的注意力在一節課40分鐘過程中難以做到全程的集中。通過將數學實驗與情境創設相結合,能夠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集中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在情境中進行數學實驗的操作,有利于提高數學實驗的效率和質量,幫助學生在數學實驗中體會所學知識點,同時,有效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對問題的解決能力。例如:在學習《圓》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兔子和烏龜賽車的動畫,兔子騎著一輛又大又高的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烏龜騎著一輛又小又矮的圓形車輪的自行車,但最終,烏龜取得了比賽的勝利。學生在觀看動畫后會提出問題:為什么烏龜的自行車沒有兔子的自行車高大但是卻跑得快呢?這與自行車車輪是圓形有什么關系嗎?之后,帶著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畫筆、剪刀、膠水、卡紙等教具自己動手制作方形和圓形的輪子,做好后讓兩個輪子同時運轉,發現圓形的輪子能夠自如的轉動,但是方形的輪子轉動起來卻十分困難,最終對“圓”基本性質與特點進行全面的了解。在實驗活動中,學生做到了將自己已有的經驗與知識點相聯系并產生疑問,培養與鍛煉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同時,趣味性的情境有利于更好的將學生帶入實驗中,有助于提高數學實驗和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三)、重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動力
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的數學素養,要讓學生帶著好奇去學習數學,主動的建構數學的知識,增強數學的綜合水平。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中,加強學生體驗可以彌補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缺陷。學習者用自己心靈去觸摸周圍這個世界,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的創造行為。孩子們的指尖閃爍著智慧,教師要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猜測、推理、驗證,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去發現、去創造。相關學科的研究表明,讓學生們能夠對所學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可以更多的激發他們學習的潛能,讓學生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有更高的效率。所以,教師也要注意結合多種感官輸入的教學方法設計,讓學生動員動手動腦協調配合系促進了他們大腦的開發,也很好的鍛煉了他們對數學知識和技能學習的綜合能力。所以,數學設計的過程是一個創新,探索的過程教師給學生設計一些實踐的數學學習活動,并且讓他們能夠動手完成這些活動的任務。這對于學生學習數學來說,既是興趣的來源也能夠給他們積累豐富的經驗,今后在數學知識的提取過程中,學生也能夠獲得更多的線索,因此,實踐中探索整合也是教師需要加強的內容,這樣的綜合性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效果。
(四)、做好新舊知識銜接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會用機械灌輸的方式來替代學生思考的過程。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極大地節約課堂教學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進度,但是由于學生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而且新舊知識的銜接也不是特別牢固,從而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相對較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做好新舊知識銜接工作,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開展深入學習。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提升數學學習成績,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課例研究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研究形式。因此,教師應對課例研究的相關內涵進行全面的研究,并采用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研究策略,從而促進教學研究效果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 侯耘.小學數學實驗課例的研究及其反思[J].數學教學通訊,2019(22):11-12.
[2]? 惠雪梅.小學數學復習課的課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3]? 劉燕.小學數學名師課例中的核心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4]? 鄧林根.小學數學課堂解決問題策略初探[J].江西教育,2018(24):70.
[5]? 解飛飛.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課例研究[D].蘇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