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何英
【摘要】? 隨著傳統教學向現代多元教學的轉型,語文教學也面臨著新的變革,新課改對高中語文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擴大學生閱讀面,增加學生閱讀量”,鼓勵學生從碎片化閱讀轉變為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是新課標劃分的學習任務群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整本書的閱讀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息息相關,完整的閱讀可以更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也能幫助學生全面成長,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開展整本閱讀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作品的魅力,也能在主題性閱讀中夯實自身文學基礎,獲得更多美的熏陶與心靈成長。本文以《三國演義》為例,結合自身學習經驗及相關理論研究,就高中生整本閱讀素養的提升展開了深入分析與探討,力求提高整本書閱讀的有效性,實現新課改教育目的。
【關鍵詞】? 《三國演義》閱讀素養 整本書閱讀 高中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7-094-02
0
網絡的推廣讓很多高中生形成了碎片化閱讀方式,要讓學生獲取更多文學知識,形成整本書閱讀習慣,是諸多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高中教材中與名著《三國演義》相關的內容很多,教師以此為引導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夯實教材文本基礎,提升自己的閱讀素養,同時養成扎實閱讀的習慣,拓展學生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一、閱讀素養及其與整本書閱讀的關系
閱讀素養指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的教學建議中將“閱讀”定義為:“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并明確指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培養“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閱讀能力”。可見,閱讀素養不僅是獲取信息、掌握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是提升自身價值的手段,在信息化社會中,它更是每個人參與社會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種基本能力。在中學教育階段,閱讀素養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板塊,提升閱讀素養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的愛好的。我們必須力爭,使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在高中語文學科中展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意義也在于此,通過系統性的閱讀,能夠促使學生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生能夠感受世界、感受社會與人情,也可以培養想象力與創造力,塑造更真實的自我,閱讀整本書更有助于學生產生全局閱讀觀念,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與閱讀素養。
二、當前高中語文教育系統中存在的整本書閱讀問題
整本書閱讀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言是較為重要的方法與途徑,高中時期的語文教學與整本書閱讀的融合能夠更有效的發揮文學教養的作用,發展學生整體思維品質,也能讓學生通過閱讀積累更豐富的寫作素材,但同時需要了解到的是,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現今存在較大的問題,以《三國演義》為例,教材上的文本片段與整本書閱讀還未能實現有效對接,在進行教材文本的詳細解構后,如何展開整本書的基礎型閱讀,是教師尚需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同時,整本書閱讀需要耗費一定量的時間,但高中生學業壓力較重,整本書閱讀占據的時間可能影響繁瑣的各科學習任務,導致升學目標與閱讀素養培養目標之間產生沖突,在學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整本書閱讀在短期內能夠取得的教學成效是有限制的,這就給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教學壓力,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實現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高效性,十分考驗教師專業素養與教育能力。此外,基于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資源及教育建議都是有限的,傳統形式的教學方法不適用于當前的整本閱讀教學,也沒用針對性的教學大綱及成型的教育模式,尚需教育工作者的進一步細化與商討。在實際教學中,整本書閱讀的優勢與實踐問題同樣突出,要提高學生整本書閱讀素養,還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三、從《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來談高中生閱讀素養的提升策略
1.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發散性導入《三國演義》主題閱讀
當前高中語文文本教學以單元形式開展,教師可以結合《三國演義》的內容,在學習到相關的教材內容時,進行發散性導入,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的古代人物傳記一章節時,收錄的都是《史記》、《漢書》等正史的人物傳記,教師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可以展開一個系統性的總結小課,讓學生分析其中單篇的重要人物及其個性特征、行為模式等,加深學生對于文本的印象,了解作者創作正史的描寫手法與行文風格,然后讓學生展開《三國演義》的課后閱讀,從小說的角度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的異同、表現手法等的差異,探究其中人物的形象特征,既能夠讓學生對古代文本崇尚的高尚情懷與描寫手法有更全面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從多元的視角感受正史與小說的差異,促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興趣,積極展開自主閱讀。教師可以先從三國章回入手,讓學生以十個、二十個章回為一個閱讀環節,在課堂上進行小組探討,其中曹操、孔明、劉備、董卓等人不同的英雄、奸雄形象,逐步完成整本書閱讀,提升閱讀能力與鑒賞能力。
2. 以選修教材為指導,強化《三國演義》個性化閱讀
選修教材中多選用經典名著的章節、片段等,以此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夠對作品的整個行文風格及時代背景、主要人物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師可以結合選修教材中的《三國演義》片段,鼓勵學生進行整體性的閱讀,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四中選擇的是《三國演義》的第四回“曹操獻刀”一節,選修內容僅僅給出了激烈的人物沖突與關鍵情節,但并未能詳細給出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學生在閱讀中僅僅能了解到選段內出現的曹操、董卓等幾個英雄人物,對于整本書的英雄豪杰沒有整體性的認識,且片段內容不能完全體現出人物性格,學生在粗略的閱讀中很難把握其中的核心思想,也難以產生個性化的認識與思考。教師可以將選修的《三國演義》片段作為引線,引導學生以重點人物形象為閱讀線索,把握個性化的人物多元形象特征,感受到時代對人物或褒或貶的情感態度,不僅依靠選修課文中的故事情節,更能通過整本書閱讀建立深刻的思考,產生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后,再重新回顧“曹操獻刀”,就能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從更多角度品味人物的復雜,樹立一個個性化的奸雄形象。
3. 以學生思考為切入,挖掘《三國演義》的深刻內涵
通過選讀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能夠更快進入整本書閱讀的狀態,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結合《三國演義》的深刻內涵引發學生的思考,以章節中的人物命運為主題,以小見大,共同探討人物背后蘊含著的深刻思想,結合故事背景挖掘更多可供探討的東西,如教師可以結合《三國演義》章回八、九中的主要人物“貂蟬”,在班級討論貂蟬這一人物的行為動因、行事風格等,讓學生挖掘字里行間背后的氣息,用點面結合的方式,分析這一美麗、忠誠、機敏的女性形象,進而體悟中國封建社會女性的外在生存處境與內在自我追求,啟發學生對古代人物生存環境及樸素道德觀念的思考與探究.還可以據此進行閱讀發散,討論為何之后貂蟬的命運沒有再進行交代?分析作者的創作手法,及其傳達出的背后含義。還可以據此進行小型研討會,思考人生的意義,對貂蟬這一人物進行多個角度的側寫,為深入挖掘文本內涵、進入下一階段整本書閱讀奠定基礎。
4. 以文本價值為導向,培養學生開放思維及思想觀念
在當下碎片化信息與碎片文學充斥的現實中,整本書閱讀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深度思考,更有助于學生把握文本的核心與本質,引導學生通過通讀、精讀等方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文本解構,在也有助于學生積累更多學習與閱讀經驗,靜下心感受文字之美、思想之美,成長為語言知識技能與核心素養、綜合修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預備役,教師可以從《三國演義》入手,以文本價值為導向,對其進行審查與評估,雖然《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其中同樣存在糟粕思想,還流傳著“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俗語,認為其中的帝王心術、權力斗爭、詭術騙術等,都與現代倡導的核心思想觀念有所沖突,教師應當重視其中的糟粕,在整本書閱讀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維引導,重點強調其中宣揚的真、善、美,忠、義、貞,發揮整本書閱讀在學生的精神成長和語文學習中發揮其獨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吸收其中的積極價值,學習期藝術形式和表現技巧,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與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
四、結語
結合上述研究可知,當前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處于發展、完善階段,從《三國演義》入手對高中整本書閱讀的研究與分析,可以明確整本書閱讀的價值,教師通過創設科學、合理、多元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思維習慣,感受文化魅力,形成開放思維觀念,進而實現新課改對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要求,也有助于教師課堂教育轉型與發展,落實素質教育要求。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2019 年度課題“提升農村高中生語文閱讀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11952)成果之一】
[ 參? 考? 文? 獻 ]
[1]徐鵬.整本書閱讀:內涵、價值與挑戰[J].中學語文教學,2017(1).
[2]隋紅軍.“整本書閱讀”策略的理論思考[J].語文天地,2016(9):54-55.
[3]黃靜.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價值及實施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12).
[4]彭麗麗.高中生整本書閱讀的現狀及策略探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7.
[5]胡家鎖.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名著[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4,(7):90.
[6]余黨緒.我的閱讀教學改進之道:思辨性閱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4,(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