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
【摘要】? 自2004年開始,我省的新課程改革不斷的深化。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綱要提出要“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孟子》中講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個人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就顯得意義重大。那么什么是家國情懷,在歷史教學中怎樣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就成為了教師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對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 歷史課堂教學 家國情懷 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7-162-01
0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基本內涵包含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xiàn)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xiāng)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tǒng)文化有重要聯(lián)系,又是對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超越。“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家國情懷和歷史的關聯(lián)性
(一)家國情懷的起源升華與各階段歷史具有不可分割性
(1)起源:家國情懷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yōu)越性的自我標榜。家國情懷的形成,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zhàn)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后傷痛思維的沉淀。
(2)升華:到了近代隨著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斷下移,士大夫精神在整個民族遭受苦難之后精神的重構,千錘百煉,浴火重生。家國情懷得到升華,帶有很強的積極正面的意義。
(二)家國情懷是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家國情懷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質素和閃亮因子,是華夏兒女最真摯的情感歸宿和最濃烈的精神底色。家國情懷具有時代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超越民族、意識形態(tài)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社會建設、國家統(tǒng)一、展現(xiàn)民族凝聚力方面都開始發(fā)揮作用。家國情懷是作為個體的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對價值共同體持有的一種高度認同,并促使認知共同體朝著積極、正面、良性的方向發(fā)展的一種思想和理念。
(三)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觀壞,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xiàn)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
(四)家國情懷是歷史作品的內心
古代文人借詩言志、詩詞歌賦成為他們表達家國情懷的重要方式。比如以戰(zhàn)爭生活為主要題材的邊塞詩,雖然詩人們對戰(zhàn)爭及邊塞生活的態(tài)度可能不同,但我們大都能在詩中找到作者的家國情懷。
二、課堂教學融入家國情懷的價值
(一)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目前國家處在和平年代,國家安定富足,人們安居樂業(yè),享受安康盛世。隨著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強大,年輕人對家國的認同越來越強烈。但正是因為在衣食無憂的和平時代,部分學生存在只關心自我,不關心其他的冷漠主義,缺乏家國情懷。同時在文化多元化、區(qū)域多元化、網絡多元化的今天,存在少數(shù)逆向民族主義者、不正確網絡輿論等可能使學生產生錯誤思想,敵視家庭和國家。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不可或缺,而歷史正是最有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科目。
(二)協(xié)助深入了解歷史知識。歷史本身是非常厚重且枯燥的,如何讓歷史變得生動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形式適當融入家國情懷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生硬的歷史知識變成鮮活的情感抒發(fā)。在一定的情感的觸動下就可以更好地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的理解歷史知識。
任何知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lián)的。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隨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學生也能從中受到啟發(fā),形成愛家、愛國、愛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三、教學載體
(一)解析歷史人物的作品詮釋家國情懷
歷史人物的作品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是其情感的表達形式,教師應注重挖掘作品中愛家、愛國、民族認同等與家國情懷相關的素材,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二)穿插歷史人物故事了解家國情懷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巧設導入,穿插歷史人物故事,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例如在講授《辛亥革命》這一課時,可以向學生講述孫中山的生平故事。通過先生棄醫(yī)投戎的人生經歷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列強步步緊逼的歷史史實。同時讓學生從中體會孫先生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而鞠躬盡瘁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之使家國情懷有真實的故事依托,在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教育效果更好。
(三)通過影像參觀等方式深化家國情懷
課堂講解中使用PPT,附加影像或者圖片資料,深化學生印象。例如在講授《五四運動》這一課時可以給學生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發(fā)言片段,在發(fā)言中顧維鈞講“中國不能沒有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鏗鏘有力的聲音使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瞬間迸發(fā)。也可以讓有條件的學生去參觀一些歷史遺跡,例如秦始皇兵馬俑,看到中國古代的輝煌,增強其民族認同感。
(四)結合時事熱點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現(xiàn)在的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他們能從各種渠道了解當代的時事熱點。作為老師要善于例用這些鮮活的事例,找到它們與歷史的連接點,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例如在講到《百家爭鳴》中儒家思想的民生思想時,就可以和當今政府關注民生的政策和事例相結合。通過國家的惠民政策使學生認識到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政策一切為了人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家國情懷教育一定是有依托的,可以是文字作品、實物,也可以是影像資料。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讓附著在其中的家國情懷不知不覺的流入到學生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