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然
摘要:伴隨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日益創新,數字化模式發展作為當下縣域文物資源保護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近年來大多研究發現,數字化技術應用的科學性與優化性對文物管理質量提升、保護效率提高、安全隱患減低影響頗大。本次研究將“互聯網+”背景下縣域文物資源數字化發展進行分析研究,為下一步工作開展提供依據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縣域文物;數字化
前言:
數字化發展是當下我國縣域文物資源保護及管理重要形式之一,且具有較大的意義影響。然而現階段有關我國“互聯網+”背景下縣域文物資源數字化發展研究相對較少,基于該問題現狀,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如加強資金及政策保障、創新技術設備、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等,本次研究對“互聯網+”背景下縣域文物資源數字化發展進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互聯網+及時代背景概述
隨著當下我國網絡信息技術日益普及應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聯網+是指通過網絡平臺對相關資源進行整合,并起到資源配置、數據分析、推廣宣傳的重要作用。互聯網+是當下時代背景下的重要產物,從網絡技術革新角度層面分析,將其更為延展性的進行實踐應用十分關鍵[1]。基于此,本次研究已縣域文物資源為案例,對其進行數字化構建,并通過互聯網+的融合應用,將其文物資源的商業價值及歷史價值進行提現,為縣域文物資源的有效應用及潛能開發打下基礎。
二、縣域文物資源數字化面臨的主要問題以臨邑縣為案例
(一)資金方面
通過對臨邑縣走訪調查后發現,在該縣域文物資源數字化建設方面存在保護資金、保障資金缺乏等情況。造成該情況發生具體如下:第一、省市上級政府缺乏對文物保護資金的投入保障,對文物保護與數字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對資金配置及保護設計缺乏時效性、創新化。第二、在政策扶持及保障方面不能從文物價值及保護模式層面出發,很多扶持政策都過于形式、過場。體現不出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政府的職能發揮。
(二)技術方面
技術設備及模式傳統也是當下臨邑縣文物數字化建設及工作開展所面臨主要問題之一,具體如下:第一、通過走訪分析后發現,臨邑縣在文物管理方面依然以庫藏形式為主,缺乏信息化建設及模式應用。第二、在文物保護技術方面臨邑縣也較為傳統,缺乏對新技術引用、先進設備投入,不利于該縣文物信息化建設。因此,對臨邑縣文物管理保護模式進行技術創新勢在必行。文物管理人員思想較為傳統,依然保持傳統觀念,不愿意也不想去進行信息化武裝及建設。甚至有的文物管理人員認為對文物資源進行數字化建設沒必要。這種嚴重的負面思想極大阻礙了臨邑縣文物資源管理數字化進程發展。
(三)人才方面
臨邑縣在文物保護及管理方面嚴重缺乏專業化人才,且高素質人才較為匱乏。主要因長期培養人才培養不夠,缺乏人才主觀創新意識,影響了該縣文物保護及管理工作的質量提升。具體如下:第一、網絡信息化及數字化人才相對缺乏,在進行該縣文物保護及管理數字化構建當中不能從綜合角度出發,很多人員都不具備其專業技術,如數據庫技術人才、軟件設計人才等。第二、部分工作人員職業素養及綜合素質依然有待提升[2]。
三、“互聯網+”背景下縣域文物資源數字化建設具體措施
(一)加強資金及政策保障
上級政府應該加強對縣域文物保護及管理的資金投入,并對相關扶持政策進行頒布,全面提升于優化文物保護效能,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首先,需要對其文物保護進行定向資金下發,保證資金的運用性及可靠性,并在資金審查、監督都方面進行強化,不斷提升資金的在文物保護中的實際作用。其次,需要對該縣文物數字化建設進行資金投入,對硬件設備、軟件系統及體系建設進行全面保障,保證各環節、各流程的資金介入。最后,需要對縣域周邊資源進行調動利用,不能單獨以臨邑縣為主,應該通過政策調整對文物保護資源進行應用,包括技術、人力、資金等。
(二)創新技術設備
在臨邑縣文物保護及數字化構建中需要從技術設備創新入手,具體如下:第一、構建大數據文物管理及保護模式,將大量文物信息進行輸入,通過大數據技術及云技術應用,實現文物資源信息共享,方便了對該縣文物的信息查詢、科學鑒定等。第二、進行數字化管理,優化庫藏模式[3]。構建數字化管理倉庫,對文物屬性、類別、年限等進行科學劃分,并優化保存環境、條件,包括濕度、溫度等。數字化管理中通過遠程監管、在線調取及實時監控等手段全面提升臨邑縣文物保護及管理效率。
(三)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結合臨邑縣文物保護現狀,應對文物管理人員數字化業務水平進行提高。具體如下:第一、強化文物管理人員信息化意識,數字化管理是當下乃至未來我國縣域文物保護及管理發展方向。因此,文物保護管理人員一定要對自身能力及專業水平進行持續鞏固。如通過業余時間進行網絡知識、理論學習,進入圖書館進行相關資料整理等。第二、臨邑縣文物機構需定期、定時舉行相關培訓活動。例如網絡知識培訓班、數字化人才實踐課程等。同時,通過校企合作方式,讓相關專業的教師、學生等進入臨邑縣文物機構,與文物管理人員進行深入交流、技術溝通等,全面提升文物管理人員數字化應用水平,為日后的實際文物保護管理及工作開展打下重要基礎[4]。
結論:綜上所述,通過對“互聯網+”背景下縣域文物資源數字化構建進行分析研究,從多方面、多角度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進行闡述,采用實際案例分析方法對臨邑縣文物保護及管理當中的問題進行闡明,并結合實際現狀及發展需求,提出相關優化對策,主要包括:加強資金及政策保障、創新技術設備、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等,為下一步工作開展打下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喬垚. 旅游資源的數字化開發與商業價值探討——以圓明園遺址公園為例[J]. 今日財富, 2019,5(8):12-13.
[2]王磊. 博物館藏品信息數字化研究 ——首都博物館藏品信息數字化目標與愿景分析[J]. 管理學家, 2019,5(2):1-2.
[3]田永江. 基于混合現實(MR)平臺的古生物數字化復原與保護研究——以諸城恐龍博物館為例[J]. 中國民族博覽, 2019(7).
[4]蔣宇翔, 范林娟. 碑帖數字化資源采集和管理平臺的研究——以上海博物館為例[J]. 文物春秋, 2018(A0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