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彪
摘 要: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語言表達的能力的重要學科就是語文,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找出關鍵詞并領悟文本含義。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當然,讓學生可以通過朗讀課文進行想象和體會作者情感也是極為重要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需要讓學生不斷積累優美的語言,在積累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靈活運用這些優美語言的能力,也就是遷移運用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語文深度學習的教學案例。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學習;案例分析
引言:
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往往都蘊含著作者的真實情感,是其知識的結晶。教師在教授學生文學作品期間,一方面需要讓學生認識和了解文章的表面含義,另一方面還需要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本文將以《琥珀》《白樺》為例,對小學語文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進行探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轉換了傳統的教學觀念,不再局限于口頭的講授,并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最終領悟文章的含義。
一、通過關鍵字詞,感知文本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高效的文字訓練。語文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材料是由字詞構成的,小學時期的學生語言水平并不高,還是一個積累語言的階段。因此,作為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高效的文字教學和訓練,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素材[1]。
深度學習主要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但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鍛煉他們的基本技能也很重要。例如,教師在開展《琥珀》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讀到“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這句話時,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這句話中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從哪里看出來的,并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翻騰和怒吼這類詞語進行積累,讓他們在日后的寫作中得以利用。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而不是僅僅教會學生知識。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自主閱讀,找出文章中有的修辭手法并用這一修辭手法進行造句。在課堂上,教授不僅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他們自己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漁[2]。
二、通過朗讀進行想象,體悟情感
讓學生能夠對文學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他們的情感體驗。在小學語文深度學習中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融入到語文情景當中,一起探討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師在進行《白樺》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帶領學生進行閱讀,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中白樺的特點分別代指什么優秀品質,接著與學生一起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最終讓學生深刻理解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此外,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課外延伸,讓學生通過白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三、通過素材整合,拓展視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查詢獲取信息越來越容易。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期間,就可以靈活運用課外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并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教師可以在課程內容講完之后,在學生認識和理解文章內容之后,為學生提供課外的相關文章,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在資源拓展方面,教師需要對該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課外相同類型的素材進行融合,讓學生感受到相同素材的文學作品,不同的作者是如何進行創作和描寫的。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學會課內知識,還可以對新的文章素材進行閱讀,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還增加了學生對課文認識的深度,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3]。
四、提升能力,強化效率
小學語文深度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語言文字。教師在教學方式的選擇方面,可以選擇批判、整合和遷移的學習方式。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通過為學生留作業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小練筆的作業,讓學生寫下對課文的理解。由于不同的學生,其思維方式也大不相同,對文章的理解也會多種多樣,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一特點,將優秀的小練筆拿到班級中進行展示,讓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學習和借鑒。此外,教師閱讀學生小練筆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學習學生們多元化的解讀,拓展自己的思維,進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可以不斷地革新自己的教學內容,那么其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師還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在課程中,教師積極引領學生理解文章含義,領略文章情感并感受文章的深度,促使學生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可以逐漸走入作者的心靈,進而實現深度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深度學習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它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有助于學生將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肖瑩.深度教學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2]何欣.深度教學視野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18.
[3]杜小琴.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文本選用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