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雪

【摘 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與延伸護理用于支氣管哮喘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92例進行研究分析,將92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實驗組采取健康宣教聯合延續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后生活質量等。結果: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采取不同護理后,治療效果對比具有差異則表示統計學有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健康知識掌握評分高于對照組,不同護理后,患者的預后以及對疾病的認知度都有明顯提升,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結論:為支氣管哮喘患者采取健康教育聯合延續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同時也能提高患者對支氣管哮喘疾病的認知度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利于促進患者預后。
【關鍵詞】健康教育;延續護理;支氣管哮喘;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182-01
支氣管哮喘屬于多細胞組成氣道慢性炎癥反應疾病,臨床癥狀為咳嗽、氣喘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機體健康都造成嚴重的影響。以往對支氣管哮喘的治療原則為如何控制哮喘疾病的急性癥狀發作,目前治療原則著重于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根據研究可知,患者的治療有效率與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治療依從度都有密切聯系。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92例進行研究分析,將92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各有46例。實驗組中有男性25例,女性21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8.3±6.1)歲,平均病程為(15.1±1.8)年。對照組中有男性26例,女性20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7.1±5.9)歲,平均病程為(16.5±2.1)年。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氨茶堿、沙丁胺醇、糖皮質激素藥物治療。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護理人員根據醫囑為患者實施日常護理。
1.2.2實驗組
實驗組采取健康教育聯合延續護理。第一,健康宣教護理。護理人員要耐心向患者講解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讓患者對疾病有更加充分的認知,對疾病的治療有更加熟悉的了解,從而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依從性,更加配合治療和護理,護理人員還要囑咐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治療習慣[1]。第二,延續護理。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要為患者實施隨訪調查,幫助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掌握合理的用藥方法,鼓勵患者記錄好每日的情況,有利于醫生調整治療方案提供資料。
1.3評價標準
采用哮喘生活質量問卷(AQLQ)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調查內容包括活動受限、心理功能、自身健康關心程度、臨床癥狀、刺激源反應等,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越高[2]。患者護理后,臨床癥狀消失,一個月內無復發情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無影響,表示治療有效。患者護理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發作頻率改善50%左右,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都有輕微影響,表示治療好轉。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發作頻率無變化,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表示治療無效[3]。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效果,治療效果屬于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用%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采用t檢驗,用(x±s)表示。以上數據對比具有差異則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采取不同護理后,治療效果對比具有差異則表示統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預后及疾病掌握程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健康知識掌握評分高于對照組,不同護理后,患者的預后以及對疾病的認知度都有明顯提升,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見表2。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的治療原則為如何控制哮喘疾病的急性癥狀發作,目前治療原則著重于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根據本文研究可知,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采取不同護理后,治療效果對比具有差異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健康知識掌握評分高于對照組,不同護理后,患者的預后以及對疾病的認知度都有明顯提升,P〈0.05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綜上所述,為支氣管哮喘患者采取健康教育聯合延續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同時也能提高患者對支氣管哮喘疾病的認知度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利于促進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高建峰.健康教育與延伸護理用于支氣管哮喘患者護理中的臨床研究[J].健康大視野,2019,(21):124.
段雪燕.健康教育與延伸護理用于支氣管哮喘患者護理中的臨床研究[J].特別健康,2018,(24):139.
房真真.健康教育和延伸護理干預支氣管哮喘及對患者病情控制、肺功能、生活質量的影像[J].養生保健指南,2019,(4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