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瀟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有效教學的思想已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音樂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發展的基礎學科,對學生的審美判斷、音樂感知、文化理解等方面起到促進作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缺乏有效的引導方法和組織手段,導致學生的音樂水平和課堂體驗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新課改下小學音樂的有效教學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也是培養學生美育、提升素養的一門基礎學科。培養學生音樂情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始終是學科教師所要發展的重點。但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教師仍然存在沿用傳統教學方式、模式化教學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學科發展。對此,文本從音樂情境、游戲互動、器樂表演三個方面對此進行策略探究。
一、創設音樂情境,激發學生學唱興趣
音樂是一種聽覺上的語言享受,其樂曲的起伏、音符的高低都會給人營造一種思維畫面。對于正處在兒童階段的小學生,其思維發展和抽象認知能力還不完善,對于音樂的學唱和情感把握存在一定困難,進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效果。因此,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樂曲特點,合理構建音樂情境,引導學生對歌曲的學習與認知,把握學生的學唱方向,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意識,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例如,在《愛我中華》的教學中,這是一首輕松活潑、熱情奔放的歌曲,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刻了解歌曲的內在意義,體驗民族音樂的魅力,我利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將祖國的大好河山、民族風情、社會昌盛等圖片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調動學生的學唱熱情,使學生以飽滿的姿態投入到歌曲的學習當中。學生通過直觀的畫面、情境展示,深深地被祖國的壯麗風景和多樣文化所吸引,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學唱這首歌曲。通過對音樂情境的創建,不僅激發學生的學唱興趣,還使學生的認知范圍得到拓展。
二、組織游戲互動,提升學生音樂能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保持積極、主動的參與狀態,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效能得到最大化提升。對于正處在發育成長階段的小學生,大多對游戲活動充滿極大的參與興趣,將游戲活動與音樂教學融合發展,將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游戲互動的方式展開學習,滿足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心理需求,進而使學生的音樂能力和學唱技巧得到鍛煉,促進自身的能力發展。
例如,在《哦,十分鐘》的教學中,考慮到這是一首2/4拍、D宮調式、二段體結構的歌曲,學生在歌曲節奏的把握上存在不足,為了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我采用奧爾夫教學法,組織以“會動的身體”為主題的游戲活動,讓學生跟隨歌曲節奏進行身體的搖擺、拍手或者跺腳,使學生的肢體動作與音樂解派融合協作,加深學生對樂曲節奏的把握,增強其音樂表現力。聽到游戲規則后,學生都積極踴躍地參與到游戲活動當中,不少學生的肢體動作和音樂節奏非常融洽,有助于打牢學生的音樂基礎。通過游戲活動的開展,不僅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還使學生的音樂能力和表現效果得到提升。
三、引入器樂表演,增強學生節奏感知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對學生采取講授法、演示法、欣賞法等方式,引導學生對樂曲的學習和理解,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學習的效果,但單一性、枯燥性的缺陷一直阻礙學生的主體發展,以及對音樂節奏的感知效果。器樂作為音樂活動中的一種表演形式,以其直觀、鮮明、表現力突出等特點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將器樂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樂曲節奏的感知,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這對有效課堂的構建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阿里郎》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夠清楚的了解和掌握這首朝鮮族民歌,我將朝鮮族樂器長鼓帶入到課堂之中,學生見到長鼓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敲一敲、打一打。我發現學生的心理活動后,組織學生對本歌曲的節拍、調式、節奏、樂句等元素進行分析,找出相同的節奏和難點節奏,并結合長鼓的擊打特點進行表演,進而增強學生的節奏感知。隨后,學生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借助長鼓的器樂優勢,進一步感悟歌曲的音樂特點,加深其內在理解。
綜上所述,通過對音樂情境的創設、游戲活動的開展、器樂表演的引入,不僅使學生的學唱興趣得到激發,還使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節奏感得到加強,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發展。此外,通過游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得到主觀性的認知發展,強化學生對音樂細節的掌握和理解,實現其自我發展的目標。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希望廣大教師,立足學生本質,不斷構建生本課堂、優化課堂策略,從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高霞.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小學音樂教學新途徑[J].文學教育,2017(2):180-180.
[2]朱劍平.淺談小學音樂教育的創新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5):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