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瓊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經常采取的教學手段之一,能夠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有針對性。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教學目標,開展針對性強且有效的提問,是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之一。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討論了如何提出有效的問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提問策略;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設置高質量的課堂提問,可以帶領學生探求數學知識的奧秘,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同時還可以起到激發學生積極性,調動學生感官參與學習的目的。根據課堂提問的反饋信息,教師還可以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在教學中針對如何設計課堂問題,增強提問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現將課堂提問的方式以及設計問題的方式闡述如下。
一、在恰當的時間提出恰當的問題
要想使提問發揮其應有的效果,教師要問到點子上。在教學的過程中,隨時觀察學生的狀態與表現,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難處,并在恰當的時間提出恰當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并能夠在思考過程中得出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混合運算”時,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參透分數混合運算順序以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讓學生了解二者之間的相同點,能夠正確進行分數的混合運算。在類比和遷移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分析和計算能力。除了在課堂導入階段,可以引入學生學習過的分數計算,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入分數混合運算,讓學生逐步了解本節課的新知識。在講解例題時,發現一名學生并不像其他學生一樣大聲說出整個計算過程。根據學生的特殊表現,教師可針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說說他所認為的分數混合運算計算方式
二、掌握好問題的數量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不可能教師提出問題,所有學生就都能夠完整的回答出來,因此課堂中的追問現象時有發生。追問多半是為了深入挖掘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積極思維的帶領下解決數學問題。然而,課堂問題的設計不宜過多,針對某個學生的問題,數量最好不要超過三個,以免造成學生的心理壓力。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性質”時,筆者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實例,為學生理解小數的性質,創造了一定的前提條件。在學生感知小數的性質的過程中,筆者還廣泛聯系了學生的生活,讓學生了解小數的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首先,筆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具體的情境。一本童話故事書的定價為10元5角,為了給這本書寫出價格標簽,書店老板邀請兩名同學寫出相應的價格,其中王明給出了10.50元這個定價,李紅給出了10.5元的定價。請問:兩個人的定價是否相同?此時,筆者隨機抽取了一名學生回答問題,該學生回答兩個人給出的定價相同。于是筆者再次追問學生:“這兩個數有什么不同點嗎?為什么兩個數據寫出來是不同的,卻代表一樣的意義呢?”這就涉及本節課需要學習的小數的性質,學生沒有答出具體的答案,筆者也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直接說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對問題充滿好奇心。隨后,在開展新課的授課過程中,全體學生都能夠投入足夠的專注力。
三、掌握好提問的難易程度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進行知識的建構,教師進行課堂上的講解,需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一定的框架和條件,讓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階梯順利完成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需要關注到學生的現實認知起點,明確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可以借助的經驗,并以此為起點來設計問題。
同時,由于學習興趣或學習能力的影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特點,有些學生表現較好,有些學生的數學能力還有待加強。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個人特征,使得課堂提問更具有針對性,符合學生的學習程度。針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可為拓展和延伸類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進行問題的思考,在與學生的互動中了解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程度。針對學習水平稍差的學生,教師設計的問題需要照顧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觀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勤思考、多分析,根據學生的思維情況合理設計問題,激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并能夠借助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驅動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衛國.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基本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01):53.
[2]馬拜存. 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5(3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