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香
摘 ?要:新課改對閱讀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滿足新課改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各個學校也在不斷尋求新穎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入趣味閱讀教學在部分學校已經實施開了。本文重點探究了小學二年級語文趣味閱讀教學的過程,旨在為相關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語文;趣味閱讀;低年級
趣味閱讀是一種很好的創新學習方式,但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如何有效開展趣味閱讀是一項比較棘手的事。本文就實際開展的趣味閱讀教學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旨在為開展趣味閱讀教學提供借鑒意義,具體如下。
一、分角色扮演,提升閱讀理解力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表演課本里有趣的故事是最受喜愛、最受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部編版的小學二年級的課本里有很多便于創設表演情境的趣味故事,讓學生扮演故事里的相關人物,充分融入到故事情節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意義,提高他們對閱讀的感知力。因此,教師可以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這樣既是滿足了學生對表演的欲望也加深了學生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從而幫助他們提升閱讀能力和興趣。
比如,《大象的耳朵》一文中,筆者將全班學生分成了5個小組,讓每個小組的學生自己選擇決定扮演哪個小動物,有的學生選擇扮演大象,也有學生選擇當小山羊,還有人想演小白兔。筆者讓每個小組先自行排練熟悉后再到講臺上為大家脫稿表演,筆者選擇了第一組的學生上臺表演,具體表演如下:
擁有一對大耳朵的大象(小剛飾演)慢悠悠地走來了,迎面遇到了蹦蹦跳跳的小白兔(小莉飾演)。
小白兔(小莉飾演):“咦,大象,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來了?你看,我的耳朵是豎著的,你的耳朵一定是有病。”
大象(小剛飾演):“我生來就是這樣啊”。
大象(小剛飾演)走開了,又遇到了溫順的小山羊(小紅飾演)。
小山羊(小紅飾演):“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著的呢”。。。。。。。
這樣角色扮演的教學設計,不僅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充滿樂趣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還滿足了學生對閱讀故事情節向往的喜愛、發揮了學生創作力,進而激發了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參與語文閱讀學習環節中來。
二、利用多媒體情境創設,提升閱讀能力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有了一年的學習經歷后對于未知知識的求知欲和好求心明顯增強,而教材內容的局限性很難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應用,多媒體教具也走進了校園,豐富了小學生課堂內容、增添了學習趣味性,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筆者為了活躍課堂就讓學生講講自己了解的雷鋒叔叔的故事。有人說“雷鋒叔叔有次把錢借給他的小伙伴,自己沒錢回家了”。有學生道:“雷鋒叔叔把軍人叔叔發的月餅送給了醫院受傷的傷員”。也有學生道“雷鋒叔叔在一個下雨天把自己的衣服給了一個抱著小孩的媽媽,自己淋著雨把她們送到了家”。同時為了方便不了解雷鋒叔叔的學生,筆者在網上找了幾張雷鋒故事插畫,讓學生們看著插畫內容表達自己看到的雷鋒故事。通過這種有吸引力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后筆者說“還想要繼續了解雷鋒叔叔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答道“想”。于是筆者帶著學生懷著好奇的心理一起學習了這篇課文。這樣創設具體的情境,一方面激發學生好奇心理,調動學習樂趣,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以寫促讀,提高學生小學語文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里面的句子、詞語簡短且優美、淺顯易懂,對二年級的小學生學習而言最合適不過。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在遇到重點關鍵詞時詳細講解再搭配寫作訓練,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其理解、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間接提升了小學生寫作能力。比如,在《烏鴉喝水》這篇課文中,以提問的方式詢問學生“你們腦海中的烏鴉是什么樣的?”,問題一拋出,就有學生踴躍發言,有人說“烏鴉是黑色的”,也有學生會說“烏鴉是不吉利的鳥”,更有學生說“烏鴉的叫聲特別難聽”,底下的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筆者說“今天這篇文章也是關于烏鴉的,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筆下的烏鴉是什么樣的”。同時讓學生們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后思考一個問題,“烏鴉在喝完水以后會做些什么?”于是,學生們在讀完思考片刻后就紛紛寫下了自己的答案,有學生回答“烏鴉喝完水以后又開始環球之旅”,有人寫道“烏鴉喝完水以后就把方法告訴了其他鳥類,讓更多的小鳥都喝到了水”。也有人寫道“烏鴉喝完水以后就開始呼呼地睡大覺啦”。不難發現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開動腦筋、豐富閱讀的想象力,同時達到了閱讀和寫作的雙重提高。
四、結束語
閱讀水平是學習語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生而言是學生期間關鍵階段的重要能力,因此,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以后的學業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莊麗萍.淺談小學語文低年級趣味閱讀教學的開展[J].教師,2017,(2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