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琦
摘?要:在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下,不少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橫空出世,探索新型師生關系的問題導學法也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中應用,其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平衡師生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邏輯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對問題導學法的教育意義以及應用策略進行了討論,以期加快初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步伐,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導學法;遷移能力
所謂問題導學法,就是指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有效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研究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在于問題和導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問題導學法主張學生在課上的自主學習與探究,與課程標準中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相符合,同時將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近。教師需要在認真分析學生學習情況與認知能力的基礎上為學生合理設計問題,擺脫了以往針對性不強的課堂問題設計,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
一、科學設計導學問題
為從根本上發揮問題導學法的作用,教師需要正視問題導學法實施中的第一個環節,也就是問題的設計。教師須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與認知規律,在保證問題設計科學性、合理性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計具有疑問的問題,值得學生探究的問題,具有研究意義的問題,保證問題的針對性,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
例如,“有理數的加法”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種有理數之間的運算,在此時做好教學設計,設計好導學問題,能夠讓學生形成在有理數范圍內進行運算的思考方式。首先,在課上為學生設置探究活動,并設計好導學問題,讓學生能夠根據探究活動展開合理的分析與探究。教室的長為8米,寬為6米,教師大概在教室長度為中點的位置站定,并畫好原點位置。先向前走兩步,再向前走三步,站定后讓學生分析教師運動的結果是什么。規定向前為正,向后為負。隨后,教師在原點站定,先向后走三步,再向后走一步。這時,讓學生在課上探究教師運動的結果問題。從單純的正有理數加法變為負有理數之間的加法,以具體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認知,同時利用循序漸進的導學問題,讓學生探究有理數兩個負數相加的和。
二、適時引導學生探究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學習信息,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疑惑并適時點撥,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指導學生如何分析問題,不強調把結論告知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自主得出答案。同時,在學生產生矛盾或產生爭論時,設計出數學問題,供學生探討并得出最終的結論。另外,有些問題在學生探究之后,可以再適當追問,利用追問引發新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理解與探究。
教師展示已知條件,讓學生結合地圖的特點以及之前學過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知識,嘗試著解決問題。教師:“王毅出校門向西走1000米,向南走200米,向東走1500米即可到家;李曉出校門向東走500米,向北走1300米即可到家。根據條件試著畫一個示意圖,并指出兩人家的位置?!睂W生要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首先就要分析和確定原點的位置,確定x、y軸的方向,隨后選定坐標系中的單位,根據數值繪制即可。在學生畫出示意圖后,教師可根據示意圖設計問題,引起學生的二次探究。教師:“同學們現在已經畫好了平面直角坐標系,且以學校為原點,如果王毅家突然搬家,其向南移動了1500米,那么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上確定王毅同學的家,他回家的路線可以重新規劃嗎?”將簡單的畫圖問題轉變為坐標系中點的移動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入探究。
三、問題的遷移與應用
數學的學習絕不僅限于課上對問題的分析、探究與討論,需要學生了解數學學習的本質,學會總結與反思,并能夠利用知識的總結與遷移解決實際問題。為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教師在課上設計的問題可廣泛聯系實際,同時組織學生在課上利用數學問題進行所學知識的總結,鍛煉學生的總結與反思能力。最后,再將知識遷移至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成功將課內的知識拓展至課外。
例如,在學習“反比例函數”時,為增強學生對反比例函數的認識,產生學習與探究反比例函數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內近視人數較多的情況為學生出示近視眼鏡的問題。根據近視眼鏡的度數與焦距成反比例,將學生習得的反比例函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建立聯系,鼓勵學生得出視眼鏡的度數與焦距的函數關系式。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說出反比例函數,隨后再出示具體的數據,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探究。
總之,問題導學法作為當前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對于鍛煉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分析、思考、探究、總結與遷移能力具有積極影響,教師在教學中要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適時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并明確數學問題探究的本質,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胡清泉.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邏輯起點——淺談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碼設計,2017,6(09):225+244.
[2]鄒金貴. 關于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運用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