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長芳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改革主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這個目標,充分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一般傳統高中歷史教學理念比較落后,常通過知識灌輸的方式讓學生認識歷史。這種方式的弊端非常多,比如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對歷史認識停留在表象,以致沒有掌握歷史核心理論和核心思維,歷史學習方法不夠正確,歷史解釋能力欠缺,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不強等。這嚴重阻礙了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很難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違背課改要求。因此,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改革;核心素養
引言
在新課改背景下,各學校都在積極地創新教學方法,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歷史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應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效率學習知識,學會獨立思考問題。教師還要與時代接軌,把新的教學方式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1 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和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重要意義
高中歷史要想提高教學效果,重視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構建正確歷史認識的關鍵,也是實現歷史育人目標的基本。只有在歷史課堂中有意識地培養和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發展規律。每個時期的歷史都有其自身特點,在歷史研究和學習中不能脫離特定的時空,否則就會使人們對歷史的分析出現偏差。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就能抓住時間和空間要素,在分析歷史的時候,將其置入原本的空間框架,明確歷史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如人物、事件、現象等,運用辯證統一的思維解釋歷史事件,這對現實生活也會有一定的啟發,解釋社會現象時將其放到具體的時空,避免出現錯誤認識。歷史是發生在過去歲月中的事件和現象,歷史研究不可能回到過去,這就需要通過保留下來的史料來進行分析。史料中有真實的也有虛假的,所以要在歷史學習中提高辨別史料真偽的能力,防止虛假史料將學生的思維引到不正確的方向上,對歷史形成錯誤的認識。史料實證過程中,教師要提升學生的史料搜集和分析能力,在歷史解釋過程中無限接近事實,逐漸形成辯證地評判現實的能力。
2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措施
2.1開設多媒體課堂,對學生進行視頻教學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開始逐漸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與時代接軌,把新的教學手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前預習中,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將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夠根據課件進行預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導入新課或展示教學重難點,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讓學生通過視頻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歷史的魅力,讓學生對歷史學習更有興趣。在課堂教學后,教師可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復習和鞏固,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反復學習,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一課時,教師可在上課前根據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截取相關電視劇和電影的片段,制作成教學課件。在課堂教學導入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播放火燒圓明園的影視片段,組織學生觀看。在學生觀看完后,教師引出本節課學習內容,剖析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原因、目的和實質,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為國家富強、人類和平與進步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2.2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他們在學習、接受能力上存在差異,這是必然的,教師不能抹殺學生的差異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構建高效歷史課堂。例如,在高中階段,有的學生歷史基礎比較好,與其他學生相比學習起來較為輕松。針對這類學生,教師可以推薦其閱讀關于歷史知識的書籍,幫助其增長見識;而針對歷史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鞏固基礎知識。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許多學校的硬件設施較為完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改變傳統的板書教學形式,讓書中的內容更為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其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然而,教師應注意,必須合理地結合教學內容使用多媒體設備,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3以人為本,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歷史是一門以歷史事件和史實構成的課程,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尤其復雜、瑣碎。長期以來,在歷史教學中,許多教師采用的大多是平鋪直敘的教學法,即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直接將歷史知識講述給學生,歷史教學方法單一而無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新課改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教學,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要想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法,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如在學習《辛亥革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影《辛亥革命》中革命軍將革命旗幟插在武昌城上的片段導入教學,讓學生在感官刺激下產生學習的欲望。在講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時,教師可以結合史料,配合提問,讓學生去思考、討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如潘公展在《辛亥革命與抗戰建國》(1940年)中說道:辛亥革命是“被壓迫民族的國民革命運動的拓荒創舉”。而何應欽認為“辛亥革命掛上了一個民國的空招牌,并沒有建設民國的實際”。結合他們對辛亥革命的點評,讓學生去思考和討論,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課堂改革要重視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要想轉變歷史教學理念,需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探究歷史,在學習中對歷史發展規律形成科學的觀點和方法論,用史料驗證歷史事實,用辯證和發展的觀點去解釋歷史,培養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黃永.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1(12):17.
[2]李莉.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7(08):84-85.
[3]劉美霞.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