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
摘 要:研學旅行是一種綜合性的課程,其主要的開展基地是博物館,博物館研學課程的開發能基本實現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深度學習。文章通過分析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策略,旨在促進學生在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中實現深度學習的基本教學目標。
關鍵詞: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開發;應用策略
2016年,我國頒布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指出現代中小學教育要充分融入研學旅行,博物館對于我國目前的研學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7年,我國首次遴選出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其中有51家博物館和紀念館。
1 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的主要模式
1.1 以講解員為導向的拓展學習
學生可以通過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或是通過掃描二維碼的形式了解相關的知識內容,這種學習模式比較適用于歷史類和藝術類的博物館。
1.2 以研學單為導向的參觀瀏覽
研學單主要包括導言、主題、知識導航、拓展思考、館中發現、評價量表等內容。研學單可以由學校教師、館內人員以及學生共同設計,帶有一定的知識能力梯度,能夠為不同專業、不同基礎的學生提供服務。通過開展研學單學習引入模式,能引導學生更加專注地開展相關的研學,能在此過程中形成自身完整的認知體系。
1.3 以科學探究為導向的深度學習。
好奇心、好玩心以及好勝心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因此,相關人員可以利用孩子的好玩心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做到寓教于樂;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動手實踐,提升自身對知識的認知程度;利用孩子的好勝心對其進行正向鼓勵,鼓勵其不斷超越自我。教師在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問題。這一類教學模式比較適用于科技類博物館。
2 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其主要包括社會參與、文化基礎以及自主發展等。在此背景下,博物館研學旅行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在開展研學旅行時一定要充分利用博物館的優質資源,讓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能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充分調動積極性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通過博物館研學旅行,學生可以參觀館內的藏品,理解大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進而能不斷激發自身的探索欲望,豐富知識儲備。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家國情懷以及正確的世界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博物館與研學有效結合存在的問題
3.1 研學活動設計相對較落后
部分博物館在設計研學內容時,主要是以參觀、討論、講座等形式開展,這樣的模式會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甚至部分學生會產生排斥心理,導致最終的參與效果不夠良好。
3.2 研學結合意識不夠強烈
部分博物館對研學意義的認知程度不夠,存在群眾文化基礎薄弱、職工拒絕走出思維定式、研學模式不受重視等問題,因此在開展活動時顯得比較吃力。有些博物館就算開展了活動,也因為缺乏足夠的制度保障,且開展的形式較為單一,導致活動開展無法取得好的成效。
3.3 管理體制不夠完善,內設機構尚未優化
部分博物館,特別是一些基層博物館,研學意識相對落后,不夠重視研學課程,且自身管理體制也相對滯后,內部機構設置不夠優化,這些情況都會阻礙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
3.4 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能力較為薄弱
博物館走進社會生活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文創產品,而結合研學主題研發出來的文創產品會以另一種形式將研學體驗凝固,持久發酵。但是部分博物館不具備開發文創產品的能力,特別是博物館實行免費制度以后,部分博物館的營銷推廣意識十分薄弱,也缺乏創建博物館特色文創產品的意識,導致博物館藝術性以及趣味性都在不斷降低。
4 博物館課程中實現學生研學旅行的策略
4.1 校館聯合開發
學校與博物館在開發博物館研學課程時,大多采用的是博物館工作人員解說的方式,由老師進行輔助,這種方式能強化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認識。例如,在講解石刻藝術時,有條件的地區,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前往齊文化博物館石刻展廳。首先學校與博物館要以研學為基本教學目標,共同制訂相應的研學內容,包括評價表、合作實踐、館中發現、研學導言、主題思考等,這樣能更加深入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其次,學生在步入充滿石刻的展廳時,工作人員向學生講解相關的內容以及石刻的來源;最后,教師在現場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欣賞石刻的美,讓學生自己感受石刻的美,并把石刻的局部臨摹出來。這種研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還能在游戲過程中學習到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4.2 師生共同參與
在確認了基本的課程主題后,博物館工作人員與教師要充分挖掘潛在的具有價值的學習主題,根據趣味性、互動性、參與性等基本原則對課程進行設計。在參與課程時教師要積極與學生一起合作,為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講解“探索故宮”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利用故宮博物院的官方網站進行初步了解,并讓學生自行選擇相應的主題,如故宮布局、會說話的故宮色彩、故宮的雕塑智慧等,這樣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游覽故宮時,教師要讓學生對已經確認的主題進行探究,并將其記錄下來,同時記錄自己在故宮中發現的小秘密等,與同伴一起交流學習,這樣學生在交流過程中也能了解更多的知識。在游玩結束以后,教師要讓學生把自己的主題充分展示出來,并進行相應的評價,這樣能更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實現深度學習的目的。
4.3 專家專業引領
在對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進行開發時,除了要重視博物館工作人員與學校教師的合作外,還要主動、積極邀請與課程相關的專家與教研員參與其中。當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能融入各學科專家力量時,才更能朝多學科內容的融合模式發展,更能凸顯特定主題,并以STEAM教學(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為基本目標,開展綜合性、跨學科的融合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4.4 結合校園文化
校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對國家課程以及地方課程進行基本落實,在對博物館研學課程進行開發時,教師與工作人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把學校的課程資源及博物館的教學資源科學地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體現博物館教育資源的多樣性、自主開發性以及選擇性。
5 結語
博物館研學方式正在快速發展,但這種研學方式的長遠發展需要社會力量的共同推進。因此,博物館要積極地與各個領域加強交流合作,開設具有針對性、面向不同群體的研學課程,并積極完善自身的課程評價體系。這樣才能有效保證研學旅行課程得到充分開展,這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素質教育全面實行的主要途徑之一,能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價值,使學生在博物館研學課程中能學有所得,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佳.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與細節[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3):194,200.
[2]教亞波.試論當前博物館與研學旅行的有效結合[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3):108-110.
[3]王芳,林優白.“詩路金華”建設與詩歌文化傳承—以金華市博物館兒童詩歌文化研學規劃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6):92-94.
[4]牛志華.新形勢下館校合作模式探究—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研學實踐課程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