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德亭
[摘 要]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正面臨著諸多挑戰。為了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在多向度上發展其角色:在角色意識上,要用“解放”彌補“規訓”;在角色關系上,要用“我與你”彌補“我與它”;在角色方法上,要用“傳道”彌補“說教”;在角色空間上,要用“虛擬”彌補“現實”。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0)05-008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15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行為模式[1]。作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是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而發展的。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與教育正在加速融合發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正受到多重挑戰。為了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必須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一、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早在1950年,圖靈就提出了機器思維的概念,并設計了圖靈測試來判斷一臺計算機是否具有智能。1956年,約翰·麥卡錫、馬文·明斯基等科學家在達特矛斯會議上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這一術語。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深入發展,人工智能迎來了飛速發展,人類社會日益邁向人工智能時代。2016年3月,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以4∶ 1的戰績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2017年5月,AlphaGo又以3∶ 0的戰績大勝職業九段的中國旗手柯潔。為了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世界各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2017 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在理論、技術與應用方面總體上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要成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在建設智能經濟、智能社會方面要取得明顯成效。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教育與人工智能也日益融合。例如,通過圖像識別技術,人工智能已可以批改作文和試卷;通過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人工智能也可以輔助英語老師進行口語測評;通過人機交互技術,人工智能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在線答疑。同時,人工智能的新形勢給教育者提出了諸多的時代之問。例如,在教學方面,人工智能機器已經可以代替教師做某些工作,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教師會不會被取代;在學習方面,人們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知識,那么學生還有沒有必要在規定的時間坐在規定的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在教育的組織方面,當越來越多的人力被人工智能代替,學校應該如何設置專業,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顯然,諸如此類的問題已成為各國教育部門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于2019年5月16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代表共同探討和規劃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
二、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面臨的挑戰 人工智能與教育的快速融合發展必將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生態等帶來深度影響。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而最先受到影響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正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意識被沖擊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其職業是什么、為什么、做什么等基本問題的認識??茖W的角色意識是取得良好角色實踐效果的前提條件,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良好的角色意識是其順利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在我國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模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意識呈現出鮮明的“規訓”取向,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什么、為什么及做什么的認識更多地是從關切社會需要、落實社會要求的角度出發的。這種角色意識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用特定的規矩“馴服”教育對象,使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階級和社會需要的存在。顯然秉持這種角色意識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在培養人的社會適應性方面能力比較強,而在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方面能力不足。在人工智能時代,越來越多的簡單、機械、重復性的勞動可以被人工智能機器人完成??梢灶A見,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將不再是僅僅能夠適應社會的人,而是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才會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人。因此,隨著人工智能時代人才需求取向的變化,傳統“規訓”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意識必然遭到沖擊。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關系被解構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關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在我國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模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關系主要呈現出一種“我與它”式的關系。“我與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關系,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關系方面,將思想政治教育者視為主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視為被動的客體。本文用“它”來指稱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關系中所處的地位,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作為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處于一種被管理、被教育的被動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只是在執行和服從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管理和教育,就像物一樣。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關系呈現為一種“我與它”式的關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方式。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口頭語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書面教材進行傳播,這是一種線性的傳播方式。在這種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處于傳播鏈的上游,于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處于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發布者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解釋者的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則只能處于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被動接收和接受的地位。顯然,這是“我與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關系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方式為多點傳播,即每臺電腦、每部手機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源。甚至,借助于信息的智能推送技術,人與信息的關系已經不再是人找信息,而是變成了信息“主動”找人。在這種情勢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壟斷者地位建立起來的“我與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關系也就不復存在了。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方法被拒斥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實踐活動的開展形式。在我國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模態中,思想政治教育角色方法主要是“說教”。也就是說,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以口頭宣講的形式進行角色實踐。長期以來,說教作為一種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實踐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特別是在宣傳黨的思想理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說教卻日益遭到拒斥。信息哲學家盧西亞諾·弗洛里迪在《第四次革命: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類現實》一書中提出,人工智能將引發人類自我認識的第四次革命。隨著人工智能機器的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我們不得不認識到人類將不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理性思考的物種[2]。當盧西亞諾·弗洛里迪的判斷變成事實,人類與人工智能機器相比較,只有非理性的情感、意志才是人類所獨有的,這必將深深地影響一個時代的哲學精神。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將更加珍視和高揚人類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這種時代精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重視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情感和思想道德意志。然而,“說教”這種角色方法重視的是思想教育對象的道德認知,其在一定程度上對思想道德情感和思想道德意志是有所忽視的。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說教”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方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拒斥。
(四)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空間受到擠壓
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空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實踐的場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扮演的舞臺。在我國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模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空間主要是指各類校園中的教室。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實踐主要是在各類學校的教室內進行的。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的學習空間正發生革命性的變革。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 4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國網民的數量已達到8.54 億,其中99.1%的網民可以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 27.9 小時。也就是說,網民每天平均的上網時間近4個小時。由此可見,網絡空間已成為當代人們最重要的生活空間之一。依托互聯網,人們可以學習、購物、娛樂、社交,互聯網是當代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通過互聯網,特別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各種學習類APP開展學習。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各種智能學習軟件還具備了線上答疑、即時測評等多種功能,其帶給學習者越來越人性化、便利化的體驗。因此,教室這一傳統的學習空間無疑受到了嚴重擠壓。
三、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發展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于教師,在于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了有效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提出的諸多挑戰,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作用,就必須在多向度上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意識上,用“解放”彌補“規訓”
在人工智能時代,只有創新型的人才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機器取代。從這一意義上講,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必須更加注重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一項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更加注重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在角色意識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有“規訓”意識,還要切實增強“解放”意識[3]。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從“解放性”的視角來重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什么、為什么服務和做什么等這些基本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什么的問題上,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具有規定性,還應具有創造性。如果意識形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這一角色的“劇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規定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還需要有角色表演發揮的空間,這樣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有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創造性地完成規定性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為什么服務的問題上,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者這一角色不僅是為了社會存續而存在的,也是為了社會進步而存在的。從維系社會存續的角度出發,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承擔傳承社會規則、保障社會有序運行的責任;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思想政治教育者還要承擔推動人們思想觀念的現代化、時代化的責任;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做什么的問題上,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馴服人,還要發展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致力于培養符合特定階級和社會要求的合格的社會人,還要從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致力于解放和發展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關系上,用“我與你”彌補“我與它”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發展和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將呈現為一種“解析社會”。在“解析社會”中,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工具將能夠收集和分析更多種類的網絡用戶數據。這樣,“解析社會”中的個人將從“統計平均個體”轉向“數據解析單體”[4]。這種狀況在教育中已經開始呈現。例如,在使用智能學習軟件的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效果,甚至個體對具體問題的回答都將生成學習數據而被存儲下來。人工智能機器能夠獲得關于學習者非常個體化的行為記錄??梢灶A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進一步融合與發展,教育對象將成為“數據解析單體”,傳統的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將受到嚴重挑戰。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為適應教育對象日益成為“數據解析單體”的社會現實,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須把教育對象視為具體的“你”來看待。換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把教育對象視為具體的主體來看待,要注重分析和研究每個教育對象的學習效果、學習難點及學習興趣,從而為每個教育對象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教育方案。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關系就必然呈現為“我與你”的關系,也就是具體的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實現教學上的教育者主導和學習上的教育對象主動的結合,才能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方法上,用“傳道”彌補“說教”
“說教”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能傳播抽象的、理論的知識,而人工智能工具能夠比人類教師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人工智能工具傳播理論知識,不僅能保證傳播內容的準確性,還能實現有聲有色的傳播效果。換言之,在說教方面,人工智能機器比人類教師更有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只能夠說教,那么其必將被人工智能機器取代。若要避免被人工智能機器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須提升自己的教學方法,用“傳道”來彌補“說教”。所謂“傳道”,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傳授“智慧”。根據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契先生的觀點,智慧是一個整體,不僅包含著理性的認知,還蘊含著非理性的因素,即意志上的自主和情感上的自得其樂。因此,在認識世界與認識自己的過程中,馮契先生強調“轉識成智”[5]。正因為智慧中蘊含了意志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這些因素只有人類教師才能傳授,而人工智能機器對此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傳播思想政治知識,還要完善人格,身體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采用不言之教來傳遞思想政治情感和思想政治意志。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空間上,用“虛擬”彌補“現實”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的活動空間日益向虛擬空間延伸。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空間也必須向“虛擬空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效果,首先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活動空間。當教育對象都“跑到”虛擬的網絡空間時,教育者就必須及時跟進,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取得效果的前提。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扮演好其在虛擬空間的角色,并不是簡單地把現實空間的哪種行為模式原封不動地遷移過來,而是要實現現實角色到虛擬角色的轉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扮演好虛擬空間的角色,必須在以下方面著力提升自己。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扮演好虛擬空間的角色,必須要善于運用各種網絡工具和平臺,要努力成為網絡論壇的“版主”、微信朋友圈的“達人”,甚至成為視頻直播平臺的“網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視自我的形象管理。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營造一種有親和力的、人性化的網絡空間形象,贏得教育對象的興趣和關注,才能影響教育對象。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虛擬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在虛擬的思想政教育實踐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特別注意保護和尊重教育對象的隱私權、人格權、肖像權,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虛擬空間順利開展其教育實踐的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正桂.現代思想政治工作者角色塑造[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
[2][意]盧西亞諾·弗洛里迪.第四次革命: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類現實[M].王文革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3]董雅華.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訓性與解放性:一種對思想政治教育特性的哲學探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4]段偉文.人工智能與解析社會的來臨[J].科學與社會,2019(3).
[5]馮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付英華)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key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must be developed in a multi-dimensional way: in the role consciousness, “liberation” should be used to make up for “discipline”; in the role relationship, “I and you” should be used to make up for “I and it”; in the role method, “preach” should be used to make up for “sermon”; in the role space, we should use “virtual” to make up for “reality”.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