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民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育肩負著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重任。習慣的養成與道德品質是緊密結合的,好的行為習慣是良好道德品質的表現和基礎。小學生處于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習慣養成教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貫穿于小學教育全過程,教師應把握習慣養成教育的課堂生成,將習慣養成教育落到實處。文章簡單地分析了習慣養成教育的教材編排思路,并從四個方面探討了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習慣養成教育;道德與法治;融合教育;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3-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4-0083-02
約·凱恩斯說過:“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好習慣成就一生,壞習慣毀人一世。小學生正處于行為習慣培養的黃金時期,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習慣養成教育是極為必要的。人的行為習慣與道德品質的關系密不可分,行為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道德品質。當前小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現狀并不樂觀:從學生角度而言,他們處于習慣養成教育的啟蒙階段,還沒有接受系統的習慣培養教育;他們從小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家庭教育在其習慣養成方面沒有起到積極作用,甚至錯誤的家庭教育理念對他們習慣的養成起到了負面影響。從教學角度而言,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更多地以班主任的班級常規管理的方式滲透,缺乏針對性。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作為以培養學生的健康道德品質為主要任務和目標的學科,要堅持將習慣養成教育貫徹課堂教學始終;加之習慣養成教育是本學科的重要內容,這為建立以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為主陣地的習慣養成教育提供了可操作性。
一、習慣養成教育的教材編排分析
課程、教材、教法三者是緊密相關的。其中,教材在三者之間是承上啟下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即課程決定著教材,教材指導著教法,我們在研究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時都應該深入分析和解讀課程標準和教材。
縱觀小學全12冊教材,與習慣養成教育緊密相關的內容編排占比較大,具體分析如下:
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涉及上課、課間的紀律以及學校的各種號令,旨在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遵守紀律和規則的意識;第三單元“家中的安全與健康”涉及在家中玩耍時需要注意的安全細則、吃飯時的好習慣、遠離傷害和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
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涉及愛整潔、有精神、不拖拉、做事認真細致的行為習慣教育;第三單元“我愛我家”涉及自己動手、幫助家人分擔家務的自理能力、勤勞習慣教育;第四單元“我們在一起”涉及樂于助人、講禮貌、樂于分享、團結協作的行為習慣教育。
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班級”涉及遵守班級規則、樹立主人翁意識的行為習慣教育;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涉及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環境的行為習慣教育。
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讓我試試看”涉及敢于挑戰和嘗試的習慣教育;第二單元“我們好好玩”涉及游戲行為和規則的教育;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涉及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環保行為習慣教育;第四單元“我會努力”涉及做人要自信、做事講方法、學習有毅力等習慣教育。
此外,三年級上冊第一、第三、第四單元,三年級下冊第一、第三單元,四年級上冊第二、第三、第四單元,四年級下冊一至四單元,五年級上冊第一、第二單元,五年級下冊第一、第二單元,六年級上冊第二、第四單元,六年級下冊第一、第二單元都與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緊密相關,圍繞學生科學健康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教育而編排。每一冊與習慣養成教育相關的內容占比都在50%以上,全12冊綜合占比達到65%以上,其是由講衛生、守紀律等初級層次的習慣養成教育向環保行為、法治觀念等高級層次的習慣養成教育螺旋上升的。由教材編排思路可見,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與道德品質教育之間是界限模糊且密切相關的,都是“大道德”的教育范疇,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點。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要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作為核心內容擺在突出位置,并探究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將其落到實處。
二、習慣養成教育的課堂實施辦法
(一)巧設主題,在教學活動中構建知識
小學生往往是在感受、體會、領悟具體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習慣的。在讓學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時,枯燥的說教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計一些學生親歷的成長事件,巧設教學活動,幫助他們回憶、整理和發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認知。
比如,“分享真快樂”的教學活動,即圍繞培養樂于分享的習慣的學習主題設置學生親身體驗的活動。學習活動“議一議”:“當我們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或者擁有好玩、好吃的東西時,應該自己獨享還是和其他人一起分享呢?” 這個話題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能引發他們的共鳴,所以每個人都有話可說、有話要說。有學生表示:“再值得高興和好玩的事情,你不和別人分享的話就失去了它的價值。”筆者及時點評:“這就是老祖宗所謂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呀!”又有學生補充道:“好玩、好吃的東西要和大家分享,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那么我們就有很多好玩、好吃的東西!”……通過互動對話,師生在討論交流中實現了情感認知的共鳴。又如,在學習活動“演一演”中,分別讓學生來表演兩種角色:一種是“吝嗇者”,不愿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和快樂,獨自沉浸在狹隘的世界里自娛自樂;另一種是“分享者”,大方地和同伴們分享自己開心愉快的事情以及好吃好玩的東西,大家圍在一起說說笑笑,其樂融融。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境中,無須教師的更多說教,學生都有明確的價值選擇,進而在學習活動中實現了對知識體系的主動構建。
(二)同伴互學,在互學互促中增進體驗
《道德與法治》教材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編排,從知、情、意、行上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小學生和同學是密切的學習伙伴和競爭對手,他們都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模仿水平和競爭意識,通過發揮互學互促作用,學生能養成積極的行為習慣。
比一比,在競賽中互學互促。比如,在教學“我不拖拉”后,開展整理自己的物品的比賽活動,看誰能又快又好地收拾好自己的文具、外套等;又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我的作業不拖拉”活動,看看誰能夠做到第一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通過實踐的互學互促,班級形成了比學趕超的積極氛圍,學生培養了雷厲風行、講究效率的做事習慣,學會了高效地學習、健康地生活。
學一學,在榜樣激勵下提升。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被認可、被贊美、被接受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會激勵人學習上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學生身邊的榜樣更能發揮模仿效應。教師可以通過樹立學習榜樣,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努力方向。比如,在三年級上冊“做學習的主人”的教學中,問學生:“你身邊學習習慣最好,平時學習最認真、最主動的同學是誰?”很多學生都會說出自己心目中最佳人選的名字。“那么,大家選擇的人就是你們的學習榜樣了,請時時刻刻向榜樣學習靠攏哦!”這樣的榜樣學習,基于學生在集體交往中的情感需求,讓學生更美好,也讓教育更加無痕。
(三)綜合施教,在融合教育中強化養成
在大學科教育理念下,學科之間的界線被打破,融合教育成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行為習慣教育也需要突破學科教育的限制,通過綜合施教來達到多元教學與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效果。
習慣養成教育要與班級德育進行融合。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兼任班主任,這為學科德育和班級德育管理的結合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可以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容與班級德育有效銜接,讓習慣養成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習慣養成教育的知行合一。比如,在一年級“不做‘小馬虎”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對學生說:“每天都有同學忘記帶課本、忘記做作業,甚至忘帶書包,可真是十足的‘小馬虎,從今天起,誰還丟三落四的話我可要給他頒個‘小馬虎獎啦!”將教學內容和日常的德育管理融合,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優良習慣養成。
習慣養成教育要與家庭教育進行融合。家庭教育對幼兒習慣養成教育的作用絲毫不弱于學校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學生在家事事由父母包辦替代,養成了依賴心理和懶惰的習慣,極不利于自主能力和健康品質的發展。比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家長群與學生家長進行深入交流討論,讓家長適當放手,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家庭責任意識,讓學生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并幫助父母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學習活動任務:回家后做五項以上的家務,做的過程中要有家長的陪伴監督,并以學習打卡的方式交作業,每完成一項任務,就在學習卡上進行標記,并由家長簽字。活動持續了兩個星期,通過此項活動,家長普遍反映孩子更貼心懂事了,更理解父母了,他們學會了多種生活和勞動技能,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已經習慣成自然,家校共育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三、結語
總之,習慣養成教育要與思想道德教育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貫徹落實。尤其是中低年級學生處于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中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也有針對性地編排了行為習慣培養的主題章節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習慣養成教育的教學資源,理解教材編排意圖,開展系統而深入的習慣養成教育。筆者希望通過道德與法治的習慣養成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習慣好、品行優的美少年,從而為學生奠定成功人生的堅實根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龔聲蘭.好習慣,初養成——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習慣養成教育[J].魅力中國,2019(45):287-288.
[3]倪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1):224.
[4]王和勇,王晶晶.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