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中賢
摘? 要:課堂教學效率是實現一切教學目標的保證,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以及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成為了一個亟需解決問題。筆者任小學數學教師多年,深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并在課堂上下求索教學之道,以求能夠扭轉現有的局面,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
在大多數人的眼里,數學是一門令人敬而遠之的學科,繁瑣的論證過程,復雜的計算、諸多符號公式,學習起來并不容易。筆者注意到,不少學生對于學習數學都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其實數學并非如此困難,如此無趣,小學數學更是如此。數學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趣味性教學,消除學生對于數學的畏難情緒,讓數學變得更簡單、更有趣。
一、創設相關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基于對小學生年齡段特征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小學生具有一種好奇的天性。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將教學內容設置成問題,通過設置問題情景的方式,來吸引學生興趣。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好奇中產生疑問,在疑問之后想要探索,在探索中能夠積極思考,進而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內容時,小學階段的內容較為淺顯,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長方體擁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并適當學習一些有關長方體特征的計算方法,如計算表面積等。這些知識本身并不難學,但是有些學生可能空間思維能力不強,在掌握長方體的基本特征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各種長方體的動態旋轉視頻,通過視頻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長方體產生更加直觀的認識,再講解有關長方體各種特征的知識。現在計算機網絡極為發達,各種資源數不勝數。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尋找相應的教學動畫,將學生的興趣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擬人化的形象講授長方體知識。以上都是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方式,在教學實踐中還有更加靈活多變的方法,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平時積極探索,注意搜集相應的多媒體資源。
二、減輕學習壓力,用微課突破重點難點
小學生年紀尚小,對于一門學科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于興趣的基礎上。如果此時教師還依舊遵循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就勢必會導致學生產生對于數學學習的厭惡情緒,進而難以發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鑒于此,我們在小學數學重難點教學時就可以采用微課教學的形式,利用微課視頻形象、具體、內容凝練的特點,可以有效幫助教師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能。
例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內容時,就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對教學重難點進行突破。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視頻向學生圓柱以及圓柱側面展開圖,引出圓柱表面積的概念,并引導學生思考:圓柱是怎樣形成的?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讓學生在討論圓柱形成中,理解底面周長與高的關系,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其次,教師可以在以上基礎上,通過微課讓學生對圓柱的面積進行繼續探索,引導學生思考圓柱的特點,以及圓柱面積在實際問題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在微課視頻展示圓柱的各個截面,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了解圓柱的側面、底面、高、軸、母線、過軸的截面等概念。這樣的教學形式,就能全面促進學生突破和把握這些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有效提升課堂的教學效能。
三、注重探究教學,合作學習數學
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探究教學,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教師要營造探究的氛圍,創設有助于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倡導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提高整個小組的學習水平。
依舊例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內容時,筆者把4個學生分為一組,對于圓柱的高進行小組探究:首先筆者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圓柱形實物,然后把商標紙剪開,觀察商標的形狀。學生有的展開后是正方形,有的是長方形,還有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其次筆者讓學生在組內討論:展開后的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是怎樣剪的?學生小組討論后得到:沿著高剪,會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斜著剪會得到平行四邊形。再次,筆者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長和圓柱的周長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寬是圓柱的什么?學生通過還原圓柱,得出:長方形的長為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為圓柱的高。最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展開的平行四邊形能轉化為長方形嗎?學生通過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了長方形。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就能真正掌握《圓柱與圓錐》這部分的知識了。
總而言之,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地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去實現這一目標,使小學數學課堂越來也好,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數學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張守軍.新課程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140-141.
[2]張春華.創設教學情景? 促進知識內化——談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9(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