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旭
摘?要 眾多研究均證實“興趣”是培養小學生思維及提升其個體素養的關鍵,更是保證小學生可以有效學習的基礎與前提。就當前階段小學生學習現狀開展深入分析可以發現,缺乏注意力以及理解能力較差是眾多小學生存在的普遍現狀,不僅無法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而且阻礙了小學生個體素養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見,當前階段小學教師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就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強化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其注意力和理解能力。本文以小學數學為例,探討趣味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旨在發揮趣味教學法的優勢強化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其理解能力。
關鍵詞 趣味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7-0089-02
就趣味教學法而言,其核心是在教學過程中完美融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教學內容,并結合教學內容選取多樣化的趣味教學手段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就其學習積極性進行強化并提升教學有效性。趣味教學法的應用實踐表明,此種教學模式在強化學生學習興趣及提升學習積極性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從幾個方面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趣味教學法的實踐應用策略。
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導入是開展課堂教學十分關鍵的部分之一,課堂導入的質量將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由此可見課堂導入的重要意義。通過分析課堂導入不難看出其實質就是提升小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更是實現教學目的之有效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效果,關乎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應用有效的課堂導入不僅能進一步吸引小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其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提升與保持,繼而小學生可以最理想的學習狀態參與至課堂教學,再加上教師的有意引導,其學習效率和有效性會大幅度提升。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用課堂導入時需要注意與學生的實際狀況相結合,將小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與核心,在確保課堂教學導入設計具有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作用的同時還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只有如此方可為后續深入教學夯實基礎,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打好鋪墊。
如教學“分數”的有關知識點時,為了最大限度降低抽象性知識對小學生學習造成的恐懼感,教師可利用小學生熟知的故事情節制作教學導入。利用故事情節開展教學導入不僅可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將原本抽象的教學知識形象化,更加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征,有利于小學生學習質量的強化?!巴瑢W們都看過《喜羊羊和灰太狼》嗎?暖羊羊制作了一個青草蛋糕,她想要與慢羊羊、喜羊羊、懶羊羊、沸羊羊一起分享這個蛋糕,于是將青草蛋糕分成了5份,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品嘗到一份青草蛋糕了?!贝藭r,借助多媒體演示分成5份(有大有小,不平均)讓孩子們說說“如果你是喜羊羊,你會怎么分?”學生交流認識到這樣分“不公平”,因為不是平均分的,接著按照學生剛才的想法,再演示——平均分成5份。“這下公平了,現在他們可以吃蛋糕了。吃蛋糕時喜羊羊問了一個問題:我們吃的蛋糕與整個蛋糕是什么關系呢?在數學中怎樣表達二者的關系呢?同學們想不想幫助喜羊羊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精心計趣味性的故事作為課堂導入,通過故事情節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利用故事中的問題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調動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可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由此其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均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也相應增長。
二、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均相對較強的基本特征,所以小學生學習起來難度相對較大,再加上小學生學習能力受認知水平和心智水平的限制,所以其理解數學知識時往往比較淺顯且片面。由此可見,強化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解決的另外一個難題。換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確保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需兼顧對其個體學習能力的強化,只有如此才可從根本上來提升小學生的個體素養。動手實踐活動憑借其自身優勢不僅可激發小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引導小學生經歷進一步分析知識、理解知識的過程,對于小學生個體學習能力和個體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意義。
如教學“克與千克”的有關知識點時,教師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備好食鹽、大桶醋、糖塊、蘋果、香蕉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鼓勵學生猜想哪些物品的計量單位是“克”、哪些物品的計量單位是“千克”,并猜想“克”與“千克”二者存在什么關系。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不要著急公布答案,可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實踐驗證答案的正確性。教師負責引導小學生動手實踐的方向和深度,如香蕉、蘋果要單個稱重后再整體稱重,通過單個水果和多個水果的重量來理解“克”與“千克”二者的大小關系與具體換算關系等。此種實踐活動通過小學生自主動手操作過程不知不覺地營造了豐富有趣的課堂教學氛圍,小學生主觀能動性被調動的同時其求知欲會相應增長,然后通過自主動手實踐將原本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其知識學習更加全面且深入,有利于其個體學習能力和個體素養的強化。
三、巧設練習,增加趣味
練習是任何學科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學生鞏固、消化以及應用所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可進一步幫助小學生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由此可見有效練習的重要性。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提升對數學練習的重視程度,并以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為主要依據制定練習內容,不僅要確保練習內容的科學合理性,而且還需兼顧練習的趣味性,避免傳統“題海戰術”等枯燥練習形式影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比如可結合小學生好勝心理和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制定課堂上的個體比拼類練習活動,既保證了練習活動的趣味性又可將練習活動的優勢充分發揮。也可反其道而行之,讓小學生以某一階段的所學知識為依托編制練習題目,讓小學生之間互相作為出題者和題目解答者,一改以往教師利用練習題考核學生知識學習狀況的單一練習形式。此種練習形式不僅具有趣味性優勢,而且學生在出題和答題的過程中均是對其掌握知識的具體考核,可兼顧學習性目的,一舉兩得。
如教學“位置與方向”這一單元后,教師可應用課堂比拼的形式達成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教師提前準備小學生感興趣的獎品,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投影出位置與方向的練習題,要求學生單獨作戰并以個體成績統計小組成績,回答最快且正確率最高的小組獲勝并贏取獎品。在此練習過程中學生受好勝心的驅動可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由此可實現全員鍛煉的目的,避免了小組練習過程中部分學生濫竽充數的現象出現。再比如教學“小數乘法”之后的練習,學生需要進行運算方可得出答案,因此教師可選擇讓小學生之間互相出題,以不記名的形式在小組內打亂順序交換答題。首先,學生在出題的過程中必須掌握知識才能結合知識設計問題,由此可做到對其學習知識的第一次強化。其次,小學生存在思維方面的差異,所以在相互交換答題時可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考察,可將其視為對所學知識的二次應用和鞏固,從而讓學生學習更加深入且全面。
四、結語
綜上,為了解決當前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較低的現象,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優化。鑒于此,本文提出幾點應用趣味教學法的建議,希望可以借助趣味教學法的應用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強化其個體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王霞.趣味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靈活運用[J].中華少年,2019(19):55.
[2]王麗媛.基于趣味教學模式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中華少年,2019(11):15.